天柱倾:李如松意外战死,提前敲响大明丧钟,不然可延百年国运

奇史怪谈 2025-04-30 16:50:16

万历二十六年,也就是1598年的四月初三那天,浑河北岸靠高尔山那侧,就是现在的抚顺新城路西段附近的大片草地上,突然响起了低沉的号角。这时候,两千名大明最厉害的骑兵,静静地停着马,在边上休息,啥话也没说。

手里的骑兵长矛大都断成了几截,身边的短刀尽是豁口,三眼火铳里的火药早打光了,护胸的铁甲上全是血点子。

对面两公里开外,黑压压的一大片,像是扇面铺开,那是两万鞑靼骑兵正在排兵布阵呢。

大明的骑手们背靠着浑河,眼下已退无可退。

那位领头的主将,快五十岁了,模样清瘦精神,眼神犀利眉毛如虎,这时他跳下马来,慢慢地摘下头上那顶带凤翅的金头盔,温柔地摸了摸他骑的青骓马的马鬃。

接着,把马脸上的遮面、鸡脖子似的颈饰、覆盖马身的甲胄,还有胸前的护心甲,全部给卸了下来。

这次,就是最终对决了,让青骓马痛痛快快地跑一回吧。这匹马,跟它的主人一样,平日里承载了太多重担。

“罐子常在井边转,难免哪天会摔破;大将征战沙场,终有战死之时。”这时他心里一点不慌,只是扭头看了看西南边的京城。

老爸现在年纪大了,辽东这块地方,以后可能没人能镇得住了。

太阳往西边慢慢掉下去,晚霞红得像血一样……

从隆庆四年开始,一直到万历十九年,这二十多年里,李成梁在辽东那是响当当的人物,把女真各部管得服服帖帖的。他那威风,压了辽东好几十年,让所有的女真部族都得低头听话。

年轻的时候,老奴只是个下人,只能给李成梁的小老婆打洗脚水。

李成梁这家伙,军事才能相当了得,说是两百年里都找不出第二个,而且吧,他还特别会生儿子。

九个儿子里头,数前五个最有本事,大家叫他们“李氏五杰”:

这五位是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以及李如梅。

这里面,老大李如松表现最为抢眼。

就是说,“李家五杰,个个像松树上的雄鹰,展翅高飞”。

李如松,生于1549年,去世于1598年,他打小就跟着老爹南征北战,勇猛得很。他的兵法是从徐渭那儿学来的,真有两把刷子。到了35岁那年,他已经坐上了山西总兵的位子,跟他老爹李成梁(那可是辽东总兵)一样,都是手握大权的军方大佬。

后来,在大家都知道的“万历三大征”里头,李如松亲自带兵打了两场,一个是宁夏之战,另一个是壬辰年对抗日本援助朝鲜的战争,这两仗他都打赢了,建立了超群的战功。

万历二十年,也就是1592年那会儿,宁夏打了一场大战。李如松呢,他是陕西讨逆军的总头头。这人用兵那叫一个果断,战术也多变,特别会瞅准时机动手。

首先,麻贵部队出手,把蒙古河套部落给打败了,赶到了长城外边,这样一来,叛军的外援就没了。接着,他们又想了个办法,把黄河水引进宁夏城,让城里头遭了水灾。

所以因为立下大功,他升为了中军都督府的都督。

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1593年那会儿,壬辰朝鲜平倭战争打得火热。李如松带着李氏家族的兄弟们,一路猛冲猛打,直接就拿下了平壤,还把小西行长给打败了。

《明史》里头写着:如松骑的马被炮火给打死了,他赶紧换了匹马继续冲,结果不小心掉进了沟里,但他一跃就跳了上来,然后挥手让士兵们继续往前冲。

要是说宁夏之战主要显示了李如松的智谋,那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就是彰显了他的勇猛。

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1593年的时候,李如松因为立了大功,被提拔成了太子太保,还兼任中军都督府的左都督。

从1591年,也就是万历十九年那会儿,李成梁被撤了辽东总兵的职,之后辽东这块地方,前后换了八个头儿。可说来也怪,愣是没人能守得住,结果辽东的边防是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松懈了。

说白了,能守住辽东这块地方的,也就李成梁那儿子李如松能行。

万历皇帝肯定也想到了这一点。

万历二十五年那年,也就是1597年,万历皇帝干脆不理会朝廷大臣们的商量结果,自己下命令,直接让李如松去当辽东的总兵官。

这其实早就在狡猾多端的李成梁的计划里头了。

李成梁在辽东当守将那会儿,他的老办法就是削弱最强的女真部落,同时跟那些小的部落拉关系、给支持,好让他们之间相互制衡,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等那些小势力逐渐壮大后,就派家里的年轻人或者信任的武将去把他们摆平,这样就能挣到军功了。

不说李成梁的那些儿子们,光是手下的李平胡、李兴、李宁,还有孙守廉、秦得倚这些人,他们能够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掌握一方大权,全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在李成梁暗中点头后,那老奴才得以渐渐崭露头角。

在李成梁看来,努尔哈赤跟以前的阿台、王杲没啥两样,要么就是用来赚军功的“经验包”,要么就是拿来练练手的“磨刀石”。

说御史弹劾李成梁,说他“纵容敌人,自找麻烦”,那还真是一点没错。

但世事总是难以预料。没想到,李成梁的判断出了差错,李如松竟然在战场上不幸牺牲了。

李如松在五十岁那年阵亡,这本该是将领最辉煌的岁月。看看他带兵打仗那套,正面硬刚加奇招频出,啥都不怕往前冲,勇猛得像猛兽下山,狡猾起来又跟老狐狸似的计谋多多。

要不是李如松那次突然离世,辽东那边,女真人估摸着还是闹腾不起来。

李如松离世后,万历皇帝得知消息,心里头“难过得很”。

万历皇帝心里头可能早就有数了,李如松一走,辽东那边怕是要乱套了。

没办法,只好又叫李成梁来,让他顶替儿子,去守住辽东那边。

但话说回来,李成梁这时候都76岁了,年纪实在太大,身体大不如前,心里头有想法也使不上劲儿了。

特别是那三千名精挑细选的骑兵部队,其实就是李家的私人武装,跟着大少爷李如松一起,不幸地在战场上牺牲了。

关于李如松不小心掉进了鞑靼大军的陷阱这事,历史记录里都说得不太清楚,模模糊糊的。

因此,后来的人们有很多猜测:想当年万历皇帝想让李如松去当辽东总兵的时候,好多大臣都跳出来说不行,万历没办法,只好直接下了道“中旨”给他任命了。

这就是为了阻止李家插手辽东,免得他们势力壮大后难以控制。

但这些当官的压根就不懂辽东那地方有多关键,情况又多棘手。

李成梁的大儿子不幸离世,剩下的小儿子们都还嫩着呢,挑不起大梁。眼看自己年岁已高,为了保住辽东总兵这个位子,不让浙党和东林党的争斗把自己给扯了进去,李成梁一咬牙,决定退一步,主动求和。

决定不再死守之前费尽心思建好的宽甸六堡,把原本住在那儿的6.4万户汉族老百姓全部搬到了内地。

这八百里的肥沃土地,最后被建州女真给占领了,给努尔哈赤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奇怪的是,这种既不对头又没远见的策略,竟然被上面的大老板蓟辽总督蹇达和辽东巡抚赵楫给点头同意了。

接下来,内阁就这事儿给李成梁发了奖励,按照他的功劳给了他应有的奖赏……

说到这事儿,熊廷弼心里头最清楚有多糟糕,他赶紧上书说:“要不咱们在靖安堡加点人,要不就在柴河堡多放一千兵马,再多设个防御将领,好挡着努尔哈赤那帮人从里头偷袭……”

但他的上书却被内阁大学士李廷机偷偷给拦下了。

从那以后,辽东地区的情况是一天不如一天,糟糕透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那一年发生了萨尔浒的大败仗。

我这把老骨头就像块磨刀石,李如松要是碰上,能让他变得更锋利;可要是李如柏遇到,那就只能把他给磨钝了(萨尔浒之战时,李如柏担任右翼中路主将,结果战败回京,最后自杀了)。

到这时候,在辽东那边,大明从进攻变成了防守,而后金呢,从防守变成了进攻,形势完全翻了个个儿。

大明王朝现在管不了整个辽东地区了。

为了增强辽东那边军队的防御力,政府决定多收点田地的税,这个税叫“辽饷”,就是每亩地要多交3厘5毫的白银。紧接着,还有个数目更大的税,专门用来给军队训练的,叫“练饷”,每亩地得再多交1分的白银。

加上那时候正碰上小冰期,西北地区大旱,土地干得裂开,可税收却一点没少,农民实在负担不起,最后只能被迫起义反抗。

为了搞定那些农民起义,政府又额外开征了“军费税”(就是用来给军队发钱,去打压那些造反的农民)。

辽东那边局势乱成一锅粥,就像是多米诺骨牌倒了一样,一环扣一环,越来越糟,形成了恶性循环。

明朝灭亡,清朝崛起,这事儿已经板上钉钉了。

要是李如松没碰上那倒霉事儿,早早没了命,后金根本就起不来,那“辽饷”和“练饷”这些事儿也就不会有了。

要不是官府把老百姓逼急了,也就不会有大家起来“反抗交税”的事儿了。

熬过了小冰河时代的严寒,东南沿海那边资本主义的小苗头能不能长起来呢?

大明,其实也有可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其实啊,到了隆庆和万历年间,都已经有了皇帝不怎么管事,国家却依然治理得挺好的情况……

2 阅读:114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