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宣布发钱奖励结婚”的消息火了,成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从广州白云区龙归南岭村的高额奖励,到山西吕梁现场发红包,再到浙江各地的多样化补贴,各地政府纷纷出招,试图用“真金白银”让年轻人走进婚姻殿堂。
先看看各地的政策,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广州南岭村最大方,夫妻一方是本村户籍股东成员,能领2万元奖励;双方都是的话,直接叠加到4万元,不过婚姻得维持至少1年,不然奖金就得还回去。山西吕梁从2025年1月1日起,给女方35周岁以下的初婚夫妇,现场发1500元现金红包,元旦当天就有328对新人领了钱。浙江则走差异化路线,常山县规定女方25周岁以下、一方为本地户籍的初婚夫妇,奖励1000元;上虞区发放价值1000元的结婚礼包,里面有母婴用品、婚庆服务啥的。
为啥各地都在“发钱催婚”呢?看看数据就明白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结婚登记人数降到了683万对 ,跟2013年的峰值比起来,几乎少了一半。结婚率越来越低,出生人口数量受影响,人口老龄化压力也越来越大。政府想通过发钱,降低年轻人结婚的成本,像婚宴、彩礼、买房这些大开销,让他们“敢结婚”;还能缩短“婚育间隔”,让小两口快点要孩子,缓解人口结构问题。
不过,网友们对这些政策看法不一。有人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福利,能减轻经济负担,就算钱不多,也是政府的心意。
但也有人吐槽,“这点钱连婚礼的零头都不够,哪能改变大家对结婚的谨慎态度”,还有人担心会出现“为钱结婚”的情况,甚至觉得这是变相催婚。
说到底,提升结婚率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简单发钱就能解决的。除了物质奖励,还得在精神层面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减少“恐婚”“不婚”的想法;在社会层面,平衡好职场和家庭的关系,落实育儿假、弹性工作制,让年轻人工作家庭两不误;在文化层面,继续移风易俗,抵制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给婚姻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发钱催婚”是政府的积极尝试,但婚姻大事,涉及经济、文化、心理等好多因素。只有真正解决年轻人在婚姻、生育、养育中的难题,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走进婚姻,开启新生活。
[免责声明]为提升文章可读性,文章中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章主要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仅个人观点,请理性看待。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及其他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人,本人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