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最大的绿氢合成氨标杆项目,大安项目将实现从风光绿电到绿氢制备、存储再到规模化的绿色合成氨生产的绿氢电化工全链条贯通。项目于2022年10月启动,预计将于2025年7月25日生产出第一罐绿氨。

这个由风、光、储、氢、氨全产业链串联的超级工程,不仅创下全球产能之最,更是在技术卡脖子领域撕开一道口子:国产PEM电解槽首次规模化应用、全球首个钛系固态储氢撬块交付、混合制氢技术挑战国际L断……这场看似激进的产能跃进,实则是一场倒逼技术的升级。
风光互补制氢:给“看天吃饭”装上稳定器大安项目的核心突破,在于用800MW风光装机(风电700MW+光伏100MW)和40MW/80MWh储能系统,破解了新能源制氢最大的痛点——电力波动。通过“风电+光伏”互补供电,日均发电量可覆盖4.6万标方/小时制氢需求,风光协同将绿电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更有意思的是,项目将4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制氢设备改为离网直流供电,直接绕开电网调度难题,这在全球风光制氢领域尚属首次。

混合制氢技术:国产设备的“极限压力测试”在其项目制氢车间里,50套PEM电解槽与39套碱性电解槽的组合,构成国内最大的“混动”制氢矩阵。长春绿动提供的PEM设备单套产能200标方/小时,虽不及国际巨头千标方级产品,但凭借快速响应特性(10秒内负荷从0拉满),专攻风光波动下的制氢调峰;阳光氢能、隆基氢能等国产碱性设备则承担基荷生产,每套1000标方/小时的产能已比肩国际一线水平。这种“PEM调峰+碱性基荷”的组合,既是对国产设备可靠性的极限考验,也为行业探索出降本新路径——项目单位制氢成本较纯进口方案下降23%。
储运革命:钛合金撬块改写氢能经济学于2025年3月26日交付的全球首个48000标方钛系固态储氢撬块,让大安项目站上储运技术最前沿。相比传统高压气态储氢,这种采用钛锰合金的固态储氢技术,在常温常压下将氢气以金属氢化物形式封存,储氢密度提升30%,运输成本下降40%,且彻底规避了高压爆炸风险。中电工研的这项突破,直接解决了绿氢项目最头疼的规模化储运难题——项目每年3.2万吨绿氢中,85%将通过固态储氢装置直供合成氨产线,剩余15%由浙江蓝能的高压储氢瓶组承担调峰。

隐忧与突围:绿氨能否跑赢成本生死线?尽管技术光环加身,大安项目仍面临残酷的成本拷问。按当前绿电0.2元/度、电解槽效率4.5kWh/标方计算,项目绿氢综合成本约18元/kg,是煤制氢成本的4倍。即便通过绿氨出口享受欧盟碳税补贴(当前绿氨离岸价约800美元/吨),项目投资回收期仍需8-10年。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国家电投要绑定马士基等国际航运巨头——18万吨绿氨产能中,已有60%锁定航运脱碳订单。
大安项目旨在打通“绿电-绿氢-绿氨”全自主产业链。项目采用的6项国内首创技术中,风光离网直流供电、钛系固态储氢、PEM/碱性混动制氢等3项已达国际领先。当全球氢能产业还在争论技术路线时,中国已用63亿元的投资和18万吨产能,为绿氢商业化砸开了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