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面孔|刘建昌:择一事,终“艺”生

时代面孔 2024-02-02 11:30: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又一代守艺人守护着、传承着、记录着中华文脉的演进过程。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让非遗述说中华智慧,更是为了让非遗之光照亮民族复兴进程!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了解“守”艺人在岁月变迁中秉持的那份情怀与传承的初心。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自古英豪皆入蜀,夔门一出便成龙。巴蜀大地自古风流,无数文坛巨匠生于此,或是行至此。初见刘建昌,他憨厚的笑容带着待人真诚,眼神温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豪爽大方的言谈之间,透露着四川人吃苦耐劳、乐观豁达、勤劳能干的韧劲。

作为传统古法拂尘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建昌:初心,如磐奋楫笃行。专注,淬炼毫厘千钧。守艺,静待岁月佳音。奉献,坚守匠心传承。一把拂尘说古今,说不完的典故,道不尽的故事。何谓拂尘?最早见于汉朝秦嘉《与妇书》:今奉髦牛尾拂一掖,可拂尘垢。拂尘到了汉朝制作技术工艺大幅提升,后被道教和佛教收入为法器,大家所熟悉的《西游记》中太上老君手里就经常拿着一把拂尘。拂尘也被叫作麈尾,到了魏晋时期,拂尘被升格为一种高大上的雅器。魏晋文人们经常会聚在一起举办一种社交活动,名叫“清谈”,他们都会随身带着麈尾以彰显尊贵的身份,清谈又被称为“麈谈”。《麈尾铭》就有写道:“道无常贵,所适惟理。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

在儒、释、道、各家文化的影响下,民间多用它来招财纳福、镇宅辟邪,谓之(添福增寿、福气满满)之意!拂尘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有着其无穷的文化魅力,是远古以来华夏大地上独具特色的无上器物,凝藏着宇宙的能量和气息,更是福禄寿喜财之象征物件,数千年来广为流传。

《辞源》中又给出了答案:“拂尘,拂子也,所以去尘及蚊虫者。古用麈尾为之,今多用马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拂尘是用来驱赶蚊虫和扫除灰尘之用,刘建昌谈到。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我家祖辈世居青城山,以经营木料店为生,平时为当地的庙宇制作一些拂尘,由此传统古法拂尘制作技艺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可以说我的父亲刘治国,为了保留祖传这门手艺,在那个历史动荡的年代饱受了很多艰辛和磨难。

改革开放以后,父亲为了不让这门技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于是便把这门拂尘制作技艺传承给我。刘建昌正式接过了父亲的担子,“父亲曾常对我说,做事要认真,每一道工序都缺一不可,不能马虎。” 每一个环节都坚守匠心制造,每一个环节都坚持精益求精,铭记父亲的教导,刘建昌暗下决心,一定不让祖传的手艺断代。

感触最深的就是跟着父亲去大山深处采集物料,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面对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和毒蛇害虫,也曾害怕、胆怯。而这也磨练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各方面的意志,提升了我的抗压能力。父亲也时常带我去当地庙宇的拜访名师请教拂尘的文化源流、发展历程。作为“蜀西刘记拂尘”唯一还存世的传承人,我身上的担子沉重,只能竭尽全力,尽己所能地挖掘、保护、传承它,刘建昌谈到。

守正创新,非遗绽放光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几经反复。提起创业早期遇到的困难,那个时候太苦了,面对一无资金,二无市场的渠道。可以说我是咬着牙坚持,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能把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手艺给弄丢了,创业路上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有家人的支持与陪伴,一路的艰辛与苦涩有家庭的温暖让它消融,一路的坎坷与不易也有家人的陪伴一起度过,每一次横跨荆棘都有家人在左右护航,每一次跋涉的动力都源自家人的支持与不离不弃。

有句俗语“手拿拂尘,不是凡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拂尘有着独特的编织技艺,蜀西刘记拂尘的手工制作要求极高。青城山林木青翠,盛产优质棕树。也是刘记拂尘制作尘尾用的“棕丝”的重要原材料来源地。

我们“蜀西刘记拂尘”制作技艺极为复杂,步骤繁琐,主要包括三大步骤:采集手柄原料制作手柄、采集尘尾材料制作尘尾、编结拂尘和精修定型等三十六道小工序。蜀西刘记拂尘因器形似莲花,又称“莲花拂子手”,遵循传统制作技艺,其技艺流程主要包括:跑山优选采集本地自然生长的藤木根茎适用手柄材料,裁枝去根、因料修型、去皮消毒、表面打磨、陈化多年等步骤方可完成。在取山中棕榈树皮鞣制后抽丝,梳理棕丝备用。选用长度足、弹性好、有光泽的马尾作为原料,经过备料、清洗、消毒、分色、梳理等工序后备用。再到进入到编结拂尘的关键环节,抽取一撮棕丝或者马尾缠成一缕一缕备用,再将4缕编制成莲芯、8缕捆扎成中间莲瓣、16缕捆扎成外围莲瓣,合计28缕以对应28星宿。然后在制作好的手柄尖头编结尘尾;分束绕丝、穿插花心、捆扎花头、分层编制和编织收尾、上油鞣制等工序,最终制成一柄造型苍劲古朴、式样精美和灵韵悠长的拂尘。

每一道工序都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中途不能有失误,如果一旦失误,之前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刘建昌告诉记者,刘记拂尘历经六代,技艺纯熟,现以金刚藤棕丝拂尘、昆仑木棕丝拂尘、昆仑马尾拂尘、降真香马尾拂尘、降龙木马尾拂尘,标准款和小款等品类为代表,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多年来,刘建昌四处奔波,对各地的拂尘作品进行学习、考察、研究、探讨,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文化工艺元素,创编出了许多新的花色和式样的拂尘。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元素相融合的“国潮”产品,文创产品,逐渐成为消费新风潮。在它的带动下,“国潮”新品不断涌现,于是刘建昌让拂尘的故事也带着蜀西文化逐渐地走入大众的视野。

让非遗展现时代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富有永恒魅力,深具时代价值。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拥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危险。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2020年“蜀西刘记拂尘”被认定为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11月,刘建昌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刘建昌肩负推广都江堰市“蜀西刘记拂尘”的责任,开班授课,走进学校和社区做宣传,也持续探索对蜀西刘记拂尘的创新。“我们要做的是让拂尘不再只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而是传播它的文化价值,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它的美和文化气息。”

为了推动“蜀西刘记拂尘”文化的发展,刘建昌于2020年12月成立了“蜀西刘记拂尘文化展示与体验中心”。在展示中心可以看到,挂着许多他亲手制作的不同类型的拂尘作品。看着墙上、展厅、茶台上的拂尘,刘建昌脸上充满着幸福的喜悦。现在每天都有一些“拂尘”制作爱好者登门交流探讨,也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交流。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厚植人才沃土、传承后继有人,这既是全社会的深切期盼,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基础,在采访中刘建昌说。弘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事情。刘建昌的儿子刘杨更是接过“接力棒”,成为“蜀西刘记拂尘”的第六代传人。让更多热爱动手制作拂尘的人能够参与制作和传承,是目前刘建昌最大的心愿。

“守艺”让非遗更有生命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又一代“守”艺人守护着、传承着,记录着中华文脉的演进过程。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让非遗述说中华智慧,更是为了让非遗之光照亮民族复兴进程。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了解“守”艺人在岁月变迁中秉持的那份情怀与传承。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五十多载的岁月沉淀,刘建昌始终热爱着自己的拂尘事业,因为热爱,所以坚守。非遗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对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更像是一位“守艺人”,不论外面的世界变得多么纷繁复杂,他们的内心几十年如一日平静。因为,他们心有所系,一直重复做一件事,守住一门技艺。

“随着中国的富强、民族的崛起,中国年轻人越来越有文化自信,更加热衷国潮、国风,穿国货、用国货。于是刘建昌于2023年3月成立了“蜀西九仙国风服饰工作室”,以更具有文化特色的汉服元素为载体。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华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非遗传承人“富起来”,才能让非遗传承“活起来、动起来”。而要让非遗传承人“富起来”,还得让非遗因时而变,向新而行,与现实生活建立新的连接。2021年5月刘建昌受淘宝手艺人频道邀请参加了在杭州阿里巴巴总部西溪园区举办的17周年庆典活动,认识了大批优秀的传承手艺人,以及他们全新的传承理念和传播方式,这也给一直埋头做事的刘建昌带来信心与鼓舞,于是接下来受邀参加了河南老君山举办的山水汉服节、敦煌举办的云裳华胄沙漠大秀活动、长沙举办的新国潮汉服文化节活动、西塘汉服文化周等活动。

这两年我们受邀参加了近20多场大型国潮文化系列活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4月份受邀参加了团中央在北京圆明园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华服日·锦绣华夏”华服日活动。我们团队经过三个多月紧张工作筹备,在活动当天蜀西九仙首款国风服饰(四灵守护装)亮相华服日活动。吸引很多的青年华服爱好者体验游览和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

非遗之美,是传统之美、文化之美,也是技艺之美、匠心之美。非遗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与传承,赋予了非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对于我们发展中的小作坊来说很珍惜每一次活动,因为能接触到很多优秀的国潮爱好者和汉服经营者以及国风达人和非遗传承人,大家相互讨论交流思考对国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尊古不复古,努力挖掘华夏文化精髓,让我华夏儿郎挺直脊梁,不再崇洋媚外,而去担起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对于刘建昌来说,当好新时代“守艺人”,就要守住初心,涵养“匠心”。传承人的初心就是守住流传下来的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向世人展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用初心凝聚成“择一事终“艺”生”的“匠心”精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