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面孔|2023年度人物李海旺:人生笔意,无问西东

时代面孔 2024-02-03 11:07:47

“我8岁时就迷上画画,觉得这是最美妙的事。” 不知是上天怎样的赋予,李海旺儿时便与艺术相遇。也许是从他父亲那里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也可能被黄土高原“放眼望去一片土黄,不见多少绿色”的雄浑和色彩的匮乏所触动,画画成了李海旺影响最深的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画画是稀罕事,在这个缺乏专业教师资源的环境中,李海旺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他以家人为模特,用速写记录他们的容貌与情感。放牛时,他在汾河岸边寻找灵感,用简单的工具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美。“能画出一个解放军的形象”曾是他最大的的心愿。幸运的是,姑父为他实现了这个心愿。这幅画激发了他对绘画的热爱与追求。初中时期,他与朋友创作宣传画,展现对社会变革的期望。这段经历让他明确目标:用画笔记录现实。经过努力,他成为专业教师,不仅传授技巧,更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积累,李海旺的作品逐渐展现出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思考。他开始关注生命、成长、成熟和衰弱等主题,通过冷暖色调和独特的笔法表现出人的生命过程。

李海旺认为技法的进步和思想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思考和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深度和意义。在新世纪的起点,李海旺被邀请到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

一踏入校门,他被一塘残荷深深吸引。那些荷花的形象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热情,他决定用画笔将它们表现出来。

荷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意象,代表着生生不息和吉祥如意。除了荷花,李海旺还创作了以晋商文化为题材的“印记”系列作品,通过大漆和其他喷涂颜料来象征契约精神和对诚信缺失的警醒。他将旧时契约原件直接用于创作,通过强烈的对比引发观者的深思。

李海旺还善于用色彩表现画面的虚静空灵意境,将油画与中国画有机融合。他认为在工业化的背景下,除了满足物质需求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为时代和后人留下有意义的东西。他的“青海”系列作品风格尤其独特,画面包括雪山、莽原、牦牛和远方的路,透着挣扎、坚韧与不屈。这背后是他坚定的信念支撑。

2009年,他不幸遭遇车祸,此后6年,历经6次手术,学生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重燃希望。他拄着拐杖、拖着受伤的腿,毅然前往青藏高原,“人的身体在困顿的时候,精神反倒不断伸向更辽阔的地方。”

整整一个月,李海旺不知疲惫地在高原奔走,回来后马不停蹄地作画。他将眼前的牦牛、高山、白云,都化为积蓄已久的情感迸发。

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李海旺希望以更好的方式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李海旺创立了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将中国和欧洲的艺术作品进行交流。这个展览涉及多种艺术类型,包括油画、水墨、雕塑等。

李海旺认为,不同的文化语言背景有各自的优势和差异,全球化与地域性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动态关系。这种动态平衡是他多年习画的心得,也是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期许。

虽然面临困难,但李海旺坚定信念,计划举办个人画展,展示自己不同阶段和境遇的作品。李海旺始终保持对绘画的热爱,每次拿起画笔都是那个守着千年古风和质朴初心的孩子。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