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因为他觉得土葬体面,火葬把人当垃圾

快姐看日记 2022-09-23 17:23:59

土葬习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封建社会时期不仅流行土葬,皇室贵族,达官贵人,还对土葬的规模有要求。例如统一了六国的秦始皇,就制作了许多陶俑,放进了自己的陵墓中,以此来彰显身份和地位。所以中国人普遍认同的理念是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逐步推行火葬,以此来代替土葬这一习俗。

以火葬代替土葬,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也能保护环境。不过即便是到了今天,土葬的观念仍然没有被完全替代。北京大学的教授吴飞,就是土葬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流传了数千年的土葬,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并且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保留土葬习俗的好处。那么作为北大的教授,吴飞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他所说的又是否正确呢?

吴飞出生于1973年,是河北肃宁人,他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以吴飞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在农村。和其他同龄人不同的是,吴飞非常喜欢读书,尤其钟爱古典文化,在少年的时候,他就常常把书捧在手里,埋头苦读。父母见自己的孩子热衷于学习,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是也坚持供他上学。

吴飞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本身对学习就十分感兴趣的他,还要比别人更努力,1992年,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考中的还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北京大学。进入大学后,吴飞也没有松懈,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深知只有努力地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读于大学期间他的成绩优异,最终获得了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的机会。

独自在异国他乡刻苦学习的吴飞,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不同的认识。国外的环境让他能够更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也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国外学成归来之后,吴飞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做一名教授,继续去研究传统文化,哲学和宗教的知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吴飞参与到了网络上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中。

这个话题就是针对,究竟是应该实行火葬,还是应该实行土葬而展开的。双方可以说是各执一词,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原本就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吴飞,在经过一番研究后发表了观点:在他看来,中国仍然应该实行土葬。虽然封建社会时期,流行土葬是带有迷信色彩的,但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也并不是说改正就可以改正的。

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土葬就是主流,在《周礼》中也曾有记载,认为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死后也会归于大地。他还表示推行火葬的初衷,是为了节约土地,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节约下来的土地,即便是可以转化成农田,效益也并不高。此外,他还认为,火葬并不能更好地避免病毒的传播,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爆发大规模的瘟疫,也并不是因为土葬。

最重要的是,吴飞认为一个习俗能够延续数千年的时间,足以被认定为是传统文化之一。古人土葬的初衷,就是出于对死者的一种尊重,让逝者能够获得最后的尊严,而不是曝尸荒野,任由尸体被腐食。中国人有入土为安的思想,吴飞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死后是否要土葬。

在他看来,火葬虽然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但相比起土葬的体面,火葬更像是在用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垃圾,这并不算是体面的葬礼。此外由于火葬逐渐科普,墓地也成了大热,有时候一块儿墓地的价格,甚至和房子不相上下,这对于许多普通人而言,无疑也是一笔难以承担的开销。

不难看出吴飞教授同意土葬,更多的是从人文关怀角度,以及对传统习俗的保护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可以利用的土地也会越来越少,土葬和火葬之间各有利弊,究竟是否该恢复土葬,还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唯一的一点就是,不论是认同哪种方式,都不应该搞一刀切,都应该受到尊重。

即便是推行火葬,也要逐步进行,毕竟土葬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想要短时间内完全实行火葬,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认为土葬和火葬,哪种更适合未来的发展和趋势呢?

0 阅读:71

快姐看日记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