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职场人就像上了发条的陀螺,白天连轴转开会,晚上熬夜改方案,连喝口水的功夫都得掐着表算。2023年某互联网教育平台发布的《职场健康白皮书》显示,超七成员工日均工作超10小时,三成受访者自曝“心脏突突跳像揣了只兔子”。民间有句糙话:“拿命换钱,拿钱买药”,可当悲剧真砸到头上,谁又扛得住?近日,猿辅导一名28岁准新郎程序员在工位猝死的消息,像颗石子砸进舆论的油锅,家属撕心裂肺的哭诉、公司冷冰冰的“等调查”回应,把“工伤认定”这把钝刀推到了台前——这年头,连猝死都要分个“三六九等”才能赔钱?难道非得把监控拍到“最后一口咖啡”才算数?

这事儿说来揪心。小王(化名)是猿辅导技术部的“拼命三郎”,同事说他“代码写得比德芙还丝滑”,领导夸他“连续三个月绩效S+”。可这光鲜背后,是每天凌晨两点的公司打卡记录,是微信里永远99+的未读消息,是体检报告上连成串的“↑”箭头。出事那天,他刚和未婚妻拍完婚纱照,西装口袋里还揣着婚礼请柬,结果下午三点,人“咣当”一声栽在工位上,键盘上还留着没写完的代码。

家属赶到医院时,只看到盖着白布的床单和ICU外冰冷的电子钟。小王妈妈攥着儿子的工牌哭到昏厥:“他上个月还说要攒钱给我换假牙,咋说没就没了?”更扎心的是,公司法务部的人第二天就上门“慰问”,递来的文件里赫然写着“建议先走商业保险理赔”,对工伤认定却只字不提。小王姐姐气得在朋友圈开怼:“我弟加班加的命都没了,你们还想撇干净?”

这事儿很快捅到网上,网友扒出猿辅导的“狼性文化”:凌晨两点会议室灯火通明是常态,员工自嘲“比996更狠的是007”,还有人晒出内部邮件:“本月冲刺季,全员自愿签署《奋斗者协议》”。可当记者采访人社局时,工作人员却一脸谨慎:“是否算工伤得看死亡时间是否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还得排除自身疾病因素……”这话一出,网友炸了锅:“敢情得在工位上吐血身亡才算工伤?”“合着加班猝死不算工伤,难道算‘福报’?”;

最戏剧性的是,家属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小王的手机备忘录,里面密密麻麻记着:“10月15日 胸痛”“10月20日 头晕”“11月3日 右手发麻”……每条后面都跟着个“忍”字。而公司监控显示,他猝死前半小时还在工位上猛灌红牛,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有懂行的律师指出:“这明显是长期过劳诱发心源性猝死,可公司要是咬死‘非工作时间突发疾病’,家属维权路怕是比西天取经还难。”

这世上的悲剧,总爱挑老实人欺负。小王的故事像面镜子,照出了职场人被“福报论”绑架的荒诞——我们自嘲是“社畜”,却连猝死都要被掰开揉碎了算“工伤概率”;我们喊着“躺平”,可房贷车贷像条无形的绳,勒得人喘不过气。但别忘了,生命不是可再生的代码,健康也不是能无限续费的VIP。当公司把员工当永动机,当资本把“奋斗”异化成压榨的遮羞布,我们是不是也该扪心自问:究竟要熬到哪一天,才能让“活着”不再成为职场人的奢望?毕竟,没有一具肉身能扛住24小时连轴转,也没有一份工资单值得用命去换。愿这声警钟,能震醒装睡的人,也愿每个“小王”的悲剧,都成为推动改变的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