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开花后约10天左右进入灌浆期,此时籽粒开始快速积累淀粉和蛋白质,是决定粒重的关键阶段。以下是具体管理措施:

一、灌浆期时间划分
籽粒形成期:开花后10-15天,籽粒外形基本形成,长度达最大值的3/4。
灌浆期:从“多半仁”到蜡熟前,分为乳熟期(12-18天)和面团期(3天左右),全程约20天。

二、管理要点
水分管理
适时浇灌浆水:若土壤墒情不足,应在无风天气小水轻浇,避免大水漫灌;群体偏大或旺长麦田尽量不浇,以防倒伏。
控水防倒伏:灌浆后期减少浇水,成熟前15天停止,避免贪青晚熟。
养分补充
叶面喷肥:喷施磷酸二氢钾(100克/亩)+氨基酸水溶肥(50-70毫升/亩),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
补施氮肥:结合浇水亩追尿素5-8公斤,或叶面喷施尿素溶液,防止早衰。
病虫害防治
重点病害: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可选用戊唑醇、三唑酮等药剂。
虫害防控:蚜虫用吡虫啉,麦蜘蛛用阿维菌素,混合喷施提高防效。
防倒伏与干热风
避免田间积水,及时清理沟渠;喷施芸苔素内酯(10毫升/亩)增强抗逆性。
干热风频发时,喷水降温或增施腐殖酸类抗旱剂。

三、注意事项
天气关注:风雨前严禁浇水,防止倒伏;高温时避开10-16点喷药。
延长灌浆:通过水肥调控使成熟期延后,千粒重可增加1克以上,亩产提升15公斤。
通过科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及抗逆措施,可有效提高小麦灌浆质量,确保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