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娱乐至死,一边每帧都是隐喻?影视剧为何越来越“难看了”

令狐伯光 2024-05-18 12:01:38

文|令狐伯光

前段时间,宫崎骏新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上映,因为新片全是隐喻所以争议很大。

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种所谓隐喻多的作品,在这几年其实并不是孤例,反而越来越多了。更早之前的姜文,还有好莱坞导演扎克施耐德那些都不提了,像是去年的《河边的错误》,今年年初的《周处除三害》,再到宫崎骏新片。

当然这种隐喻多的片子肯定还是不如娱乐作品,但是确实越来越多,而且网友也非常乐意把一部有点内涵的作品搞各种解读,什么万字解读,什么一个视频看懂某某电影,什么我从某某作品里看出什么什么。

与之相对的呢,现在文艺作品越来越娱乐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什么三分钟解读视频,什么节奏越来越快,什么超过多少分钟就觉得无聊,恨不得三分钟一个小反转,十分钟一个大反转,反正非常低俗,非常简单,非常节奏快就对了。

那么这个文艺方面的变化,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短视频,节奏快,最后全是反转?为何全世界影视剧都在“溃烂”

这个表面上就是技术,或者说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文艺方面的变化。比如对于华语流行文化非常重要的武侠,武侠为什么会没落?要说武侠为何没落就得说武侠因何兴起,武侠兴起当然和金庸古龙等小说家有些关系,但更和时代所契合。

六十年代世界风起云涌,人员流动加剧,各种结社运动、异乡人的抱团和本地帮派的冲突层出不穷,尤以香港为甚,社会治安无法保障弱势者的利益,人们自然幻想着有能力超群的义士匡扶正义来填补这一空缺,武侠小说开始流行起来,后来香港影视兴盛,武侠动作和警匪黑帮类都是常见题材。

八十年代,内地待业青年增多,治安逐渐跟不上(你就想想陈佩斯朱时茂众小品中的角色反映的时代矛盾),迷茫和混乱中正好承接了这股武侠风潮,武侠开始登上巅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力量的完善,现如今对超越规则的侠客和正义警察的需求越来越少了。

就算有,在如今众多的摄像头下,这种幻想也会很快消失,不光武侠,刑侦警匪剧不也没落了吗。所以单纯从供给端谈没落不够说服力,受众的需求起了决定作用,就像如今,人们觉得规则把自己框死了,那么能够直接破局的爽文开始大行其道了。

武侠没落的是武不是侠,侠义不是从武侠小说家开始的,从干将莫邪到抗洪抗疫航天英雄,每一个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都是侠客。

2000年过后,因为互联网的爆发,这一代年轻观众的心态变化就更大了,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夜暴富,谁谁谁拍个抖音就变网红了,谁谁谁做了哪行,一做就暴富了,谁还想从0做起,先打三年工,再创业亏三年,再想赚钱,可能都赚不到钱了。

大家都想快,想直接就爽,因为觉得努力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靠运气。

李莫愁能因爱生恨杀陆展元全家,陆展元宁死不屈,按现在的做法,大女主就是陆展元会开始跪舔,然后李莫愁遇到更好的,惩罚完陆展元就嫁给了更好的霸总,霸总还得供着自己。华筝爱郭靖,郭靖会得到黄蓉的谅解,然后两个都要了,还能干掉蒙哥自己当大汗,避免蒙宋开战。

这种东西初看很爽,但是当回到现实,发现根本几乎有史以来都没这回事,落差更大,索然无味。以前的武侠是觉得大概率历史上就有这么一群人,虽然不完美,但凭着自己的努力,还是做了点什么,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现在是观众都不信会这样了,只想要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直接爽的东西了。

娱乐至死?或许是一个问题,但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就是时代不同了,什么年代了,人家巴不得出生自带系统,开局30秒成仙帝,2分钟天下无敌,你还搁这练内力轻功练十几章,谁看,我看过一本修仙小说,2个人在宇宙里对波,几百万围观的仙尊被波震吐血。

虽然看着很降智搞笑,但是还是比我同时期看过的另一本传统武侠,青崖白鹿记里几个人你杀我我杀你,杀完再扯犊子爽感来得快,浮躁社会,自然是浮躁小说容易火。

现在确实是利己主义的普世化,导致以前很多内核不再适合了。现在武侠同人里都不能做大侠了,主要还是泡妞坑原主黑原主,然后自己获利后宫啊升级啊啥的。皇帝还得上班,主角只需要享乐——

那么,那些隐喻影视剧越来越多,还有所谓“拉片”“解读”也越来越多又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点来讲就是闲的,做视频的人闲,看视频的观众闲。很多事情都是轮回的,等这些自己爽的故事太多了,慢慢的帮别人的故事也会出现。因为现在的网文都一个模子,甚至怀疑是AI生成,每一章都是在意料之内。

大家看得多了,就会希望有新的作品,就希望作品里面有隐喻(有点像文艺作品提升情绪阈值一样),就像以前流行黑刘备一样,是个人都各种踩他。现在的人变得更现实了,或者说格局变低了,动不动又喜欢搞点阴谋论。

就像人们黑刘备,黑诸葛亮一样,觉得不会有这么仁义的君主这么鞠躬尽瘁的忠臣。武侠作为成年人的童话故事,“侠”这个字几乎可以代表了人们所拥有的所有的正面品质。现在的很大多数人是无法理解的,他们总是喜欢给一些伟人所做的伟大的事迹,添加一些私人情感或者私人原因。

就像刘备携民渡江一样,一定是出于自己的势力考虑才会带着那么多百姓。

总之,他们无法理解或者说无法相信一个人会真的与心甘情愿的付出。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金庸现在写《射雕英雄传》,郭巨侠这种伟光正的“傻子”形象会不会被读者骂惨,按照现在人的思路郭靖不做成吉思汗女婿,是不是油饼。

这种问题广泛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里,实不脱东力西渐之影响,日系作品的“标签化属性”影响过于深远,以前没有属性,大家想的是搞出有魅力的角色跟作品;现在一堆标签,就会变成“cp”“泪点”“燃点”“痛点”“高光”。

然后靠刻板印象省却内涵的刻画,没办法,短平快的时代,如果不是马上让你爽,就要让你回味一下觉得更爽,似乎没有中间值。当然,我认为现在对于文艺作品过度解读是无法避免的。

如果导演想藏什么思想,什么隐喻,除非你有超能力能看出拍戏时的心思,否则是不能百分百的解读出来的。电影有电影的乐趣,影评有影评的乐趣,不能说影评是错的,因为影评就不会有对的,有对才有错,对影评的评价只有合逻辑的和不合逻辑的,没有错的一说。

毕竟前互联网时代媒体就非常发达了,谁都能发声,谁都能玩梗。现在已经是短视频时代,这个信息传播就更快了,大家就更喜欢玩梗了,解读与过度解读已经成为文艺一部分,一如很多网友看博主吐槽流量明星是娱乐一部分一样。

隐喻多也好,娱乐至死也罢?流行文化,已经来到新时代

最后,其实影视剧这个文艺载体,因为有光影空间,它不一定要有故事情节,电影学院通常有纪录式电影与故事类电影两种,每位学生在学习故事类电影前都要先学习拍摄纪录式电影。

艺术是作者的邀请,不是作者对观众的挑战,看到一个画面,能产生一种情感,感受一种氛围,引起一种感悟,便是好的观赏体验。何为“看懂”一部艺术作品呢?和作者有着共同的看法与理解便是看懂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是莎士比亚心中的形象吗?

作者已死,艺术品自己有主体性,我们在观赏任何一件艺术品时都不要把体验精神氛围的美好过程看做枯燥无味的智力竞赛,试着在体验情节的同时关注电影的本身——那每一帧的画面与声音。

当一个镜头通过与我们的世界产生共鸣从而给予我们美妙动人的情感时,无论设计镜头的导演是何想法,这个镜头对于观者来说都是一次好的体验吧。

有好人有烂人有高人也有俗人。不在于他怎么样,只在于你是否愿意接触和认同这类人。别人认为这人很厉害,你就会被主观影响。烂人的定义是什么?是大众评论还是自媒体点评?还是内心的真实?

它其实是不重要的,毕竟现在这个时代深层次有深层次的玩法,娱乐至死有娱乐至死的玩法。每一代都是末法时代,但每一代还不是这样过来了。

1 阅读:46

令狐伯光

简介: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