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年轻的中国记者以其犀利且直击核心的问题,让本该波澜不惊的殿堂掀起了一场场“语言风暴”。
他就是央视驻联合国记者徐德智,一个让联合国会议室里回荡中国声音、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态度的人。
国际新闻界从来不乏犀利提问,但徐德智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
面对日本核污水排海争议,许多记者选择绕弯子或打太极,深怕触动敏感神经。
但徐德智就像一个擎着长矛的斗士,直接突破禁区。

他毫不犹豫地问道:“联合国是否认为日本的行为是不是在全球餐桌上‘窝里拉屎’?”那一刹那,整个会场一片死寂,但随即,有人忍俊不禁。
这不仅仅是一句激烈的言辞,而是一种将复杂国际问题直白化、可视化的表达。
日本代表试图反驳,却被徐德智接连两句“补刀”截得语塞。
这样的直面质问,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站在全球生态的立场上,将那些试图逃避责任的行为公之于众。
而当丑闻缠身的大英博物馆成为话题中心时,徐德智再一次扛住了舆论的天平。

他抛出的质问简单直接:“你们既然守不好文物,为何不归还给原来的国家?”这种发自内心的正义感,将西方殖民时代的劣行甚至贪婪表露无遗。
面对这一问题,英方官员无言以对,只能以沉默化解尴尬。
而这样的提问,在那些早已厌倦了技术化表达的非洲、亚洲国家中赢得了掌声。
简洁有力、不拐弯抹角,这才是真正为弱势群体发声的新闻态度。
在处理国际冲突时,徐德智的勇气更显得卓尔不群。黎巴嫩通讯设备爆炸事件后,多数记者小心翼翼地围绕旁枝末节展开评论,惟恐引发外交问题,而徐德智的提问宛如雷霆:“以色列对此是否需要直面自己的责任?”言辞中没有讽刺,却透露着追问真相的坚决。
一名年轻记者冲破外交辞令的迷雾,直抵问题核心,这是职业胆识,也是为普通受害者争取答案的初心。
对这样的问题,以色列代表或许可以躲避,但现场观众的掌声证明了徐德智的提问已击中了公共舆论的要害。
当然,不光是他的提问咄咄逼人,连应对挑衅都显得冷静从容。
当一名外国记者别有用心地抛出“两类中国人无法享受同等联合国权益”的陷阱时,徐德智轻松一瞥,淡淡回应:“拿错护照了吧。”数个字却蕴藏乾坤,幽默又坚定,同时传递了中国的立场,也彰显了他高超的临场反应能力。

这种回答既让对方面红耳赤,又不失礼貌和风度。
联合国的记者席里,徐德智无意中树立了一面旗帜:这不仅是机智的个人亮相,更是一场国家立场的智慧展现。
或许正是因为他总能点燃最敏感的话题,如今很多国际发言人在看到他举手时都变得小心翼翼,不少人甚至习惯性喝水缓解内心的不安。
王毅部长的一声“名气很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一次公开认可,证实了徐德智的这股锋芒不只属于中国,而让整个国际媒体圈都刮目相看。
透过徐德智的故事,我们看到,一个普通记者也并非注定只是摄像机背后的记录者。他选择不懈地发问,从沉默中寻找答案,从避重就轻中直击主题,用微薄之力激荡千层浪。
在国际舆论场上,他把一个年轻记者小小的提问权利,化作了争取真相的一柄利剑。
徐德智不是唯一,但他是一个标杆,提醒我们在纷杂庞大的世界舞台上,从未缺少真正的勇气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