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催孩子变成了常态化。催写作业,催吃饭,催上学,催快点,似乎一天不催,孩子就什么都不做。
催一步,孩子动一下,停止催,孩子就又停了下来。
搞得父母也很崩溃:我也不想催啊!可是你看看孩子我都催成这样了,还拖拉得不行,要是不催,那该会成什么样。
特别理解催促孩子父母是真的出于对孩子好,在催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很崩溃和绝望。
父母都不知道自己还要为孩子怎么做,孩子才能不让催,才能独立自主,学会自己的事自己操心。
我之前也是一个催促和包办型的妈妈,从起床到吃饭到背书到学习写作业,没有一刻不催的。
超级心累,感觉养个孩子要脱层皮,想让孩子做事情快一点,真难于上青天。
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活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好好学习,只需要积极进取,剩下的事都由妈妈来全盘搞定。
妈妈快努力到感动自己了,满心都是孩子,完全忽略了自己。
可是即便这样对孩子近乎饱和的爱,即便全身心的投入孩子的养育,对孩子有求必应,不求也必应之下,孩子并没有学会自律和努力。
反而变成了一个甩锅大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自己有能力,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一句都怪你我把我养废了,都怪我的原生家庭不好。
妈妈委屈得连眼泪都掉不出来,只有寒心和无助以及深深的挫败感。
养育孩子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恨不得掏心掏肺,到头来孩子为什么还会这样对父母抱怨和不懂事?
之前的时候,我也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是孩子不懂感恩,是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孩子过得太舒坦了,根本不懂人间疾苦。
现在,我并不这么认为全然是孩子的错,而是会想一个问题:
那个主动愿意伺候娃的人是谁?抢着把活都干完的人是谁?过度付出和过度包办的人是谁?把孩子的问题全部揽成自己的问题的人是谁?
灵魂拷问之下,得出一个扎心又现实的答案:
是父母拿为孩子孩子好,没有底线的付出,没有原则的包办。是父母拿着爱孩子的心,用最错误的方式来透支彼此的心力。
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付出和过度的关注,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甚至剥夺了孩子自行承担和自己动手的权利。
孩子懒散,孩子任性不讲理,孩子总是拖延,甩锅和逃避,不是孩子的本心,而是父母惯和包办出来的。
父母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机会和自己动手的能力,还在埋怨孩子这么大了,什么都不会做,怎么会这么懒啊!
这有种自相矛盾的嘲讽啊,源头不怪孩子,而是怪父母太能干了,太主动帮孩子搞定一切了。
同理,盯作业太紧,把学习完全当成父母的事,这样的监督和督促之下的孩子,根本不会独立和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事。
初中三年我作为一个全职陪读妈妈,真的很敬业。关注孩子的每天的一举一动,比盯贼还精细,帮孩子做错题整理,帮孩子分析试卷。
但凡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我都全然兜底去帮他弄。搞得妈妈十项全能,什么学习方法我来总结,错题的主题练习我来出方案。
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我能细化到每一次考试,每一个题型,孩子的失分点在哪,孩子的薄弱项在哪。甚至把每一张试卷的薄弱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然后告诉孩子某一科的提分点在哪一个内容。
我比老师还懂孩子的每一科学习情况,老师是一对60,我对孩子是一对一分析和总结。
是不是觉得这个妈妈真操心,真敬业,真能干。
结果是,我花了一周给孩子做出来各科试卷分析,提分点总结,语文细化到阅读关键词,孩子看都没看一眼,抛给我一句:你自己学吧。
我记得当时自己特别心痛和委屈,觉得孩子不懂我的苦心,我把能做的,不能做的都为孩子做了,他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两年后的今天,我明白了自己的越界和包办过度,正是我的不懈努力,包办孩子学习,盯孩学习,把孩子伺候得什么都不用操心。
才导致了高中经历了那么多的翻车现场,才导致了孩子既自负又自卑,既想要好的成绩又学不会努力,既有挫败后的落差又学不会重整旗鼓和自我承担。
所以只剩下了情绪的翻滚和自我逃避以及自我否认,都集结成了负情绪和厌学以及恐惧。
恐惧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是对一个未达到的目标的担心与忐忑。
因为痛过,所以懂得。因为错过,所以修正,现在我对孩子的学习不盯,不管,不催,他自己能做的事我就放手不问。
除了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之外,只关心他的衣食住行,其它一概不多说。他主动提,我就倾听,他不提,我置身事外。
这样的结果,反而是孩子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自己订计划,自己学会承担,自己去解决问题。
走了那么几年的弯路,终醒悟,也算是一种另类的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