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修行评文化 2024-03-21 05:17:10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注曰:“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王氏曰:“心量不宽,见责人之小过;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为,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诚心养道,正己修德。然后可以教人为善,自然理顺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注曰:“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顺夷狄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

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尾而使之却行,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及以环桑之枝贯其鼻,三尺之绳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小大不同,其理则一。” 王氏曰:“治国安民,理顺则易行;掌法从权,事逆则难就。理事顺便,处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详明时务得失,当隐则隐;体察事理逆顺,可行则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数审成败,能识进退之机;从理为政,身无祸患。体学贤明,保终吉矣。” 【译文】 放任自己,却一味教育别人的,别人不会接受他的道理;先端正自己,再去教化别人的,别人就会顺服。 违反常理,则属下难以顺从;顺应天理,则易于行事。不顺从,则易生动乱;易行事,则社会安定有序。这样,修身、齐家、治国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释评】 黄石公在《素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精妙的用人智慧,比如“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就是一种因势用人的智慧。 古人云:“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意思是说,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提供不同的智谋,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时变,只靠某一个或某种类型的人提供的智力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因势用人,应时势的变化而起用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不同的智慧资源,这是用人艺术最精微也是最玄妙之处。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管理学上,“使民以时”可以引申为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做到因势用人。

在因势用人这方面,汉高祖刘邦可谓做到了极致,他通常能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人才特点采取不同的用人策略。

刘邦是以霸术而得天下的。在西汉未定时,他依靠韩信、萧何、英布等人的辅助,东征西讨,屡战屡胜,最终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即史书上所载“居马上得之”。此时的刘邦,对于所谓“迂腐”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并曾对儒生做出“解其冠,溲溺其中”的行为。

西汉建立后,刘邦对儒生依然十分排斥,一谈到诗、书、礼、乐便心生厌恶。大臣陆贾深通世变,偏偏时常在刘邦面前提起《诗经》和《尚书》,弄得刘邦很不耐烦,大骂道:“老子我提三尺剑,于马背上得天下,要《诗》《书》有何用!”

对此,陆贾反驳说:“您于马背上得天下,难道就说明您也要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在古代,商汤王和周武王反对暴虐待人,顺应了天下民心,依靠文人武将共同治理国家。

而吴王夫差和中山国的智伯凭借着武力称霸天下,但不懂得权变,最终因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而败亡。秦国只依靠刑法治理国家,不懂得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做出改变,最终灭亡。如果当初秦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遵循先圣的教诲,实行仁义的政策,您又怎么能够将秦国收归己有呢!如果您还于马背上治理天下,则恐怕也不会长久啊!”

听了陆贾的话后,刚刚获得天下不久的刘邦又是惊讶,又是后怕,自己不懂得审视权变,意识不到用人、用术要随时势而变,差点酿成大错。此后,刘邦开始大量起用儒生,帮助自己治理天下。

“马背上得天下,不能马背上治之”,争天下与安天下有别,在用人时,自然要遵循不同的方法。刘邦之所以很快地转变自己的用人策略,正在于他明白打天下和治理天下需要不同的人才。

《吴子·治兵》说:“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吴起这里讲的短者怎样、长者怎样等是从教练作战之法令角度来讲的,其实这里隐含着一些用人之道,就是因势用人的问题,即根据人才个人特点用之,或让持矛戟,或让持弓弩等。这与刘邦的因势用人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用人一定要灵活,把握好“势”,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分配任务,使下属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把工作做到最好。

0 阅读:0

修行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