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有冬至“数九”的习俗,即冬至日开始画“九九消寒图”,每个字体有9个笔画,一共9个字,每天画一笔,逐日填廓,当9个字体全部画完,就表示天气暖和了。
时间过得真快,现在已经进入三九天,冬至后每9天为一九,一九的时间为2022年12月22日至12月30日,二九的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8日,三九的时间为2023年1月9日至2023年1月17日,四九的时间为2023年1月18日至2023年1月26日,五九的时间为2023年1月27日至2023年2月4日,六九的时间为2023年2月5日至2023年2月13日,七九的时间为2023年2月14日至2023年2月22日,八九的时间为2月23日至2023年3月3日,九九的时间为2023年3月4日至2023年3月12日。
老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天和四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为什么三九和四九天最冷?冬至后北半球虽然白昼时间在慢慢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白昼时间平均每天只增长约1分钟,地面热量收支仍然处于逆差状态,到了三九和四九时间段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达到最大,因此三九和四九时间段气温最低。在三九和四九时间段,也是西伯利亚冷气团发展到最为强盛的阶段,此时常常有强冷空气入侵,很容易导致温度骤降。
我国是农耕文明古国,我们老祖宗根据日常的天气变化总结出很多实用的农谚,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在农村有句老话叫“三九出日头,来年添坟头”,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在农耕时代农民靠天吃饭,人们都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话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说的就是每个阶段都该有对应的气候特征,如果该热的时候冷或者该冷的时候热,显然不符合自然规律,那么就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就容易导致农作物减产。
老话说“三九出日头,来年添坟头”,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说的就是如果三九期间出大太阳,天气以晴天为主,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那么来年就会增加坟墓,表明来年逝去的人很多。那么老话有没有道理呢?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如果三九天以晴天为主,那么就说明冬天的气候暖和,属于“暖冬”。冬天暖和人会感到舒服,但是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冬天暖和有利于害虫越冬生存,这容易导致来年害虫滋生;其次冬天暖和还会导致冬天土壤水分蒸发量大,会导致干旱加剧,这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以及来年春耕春种;最后,冬天过于暖和还容易导致麦苗徒长,小麦会因为生长过旺而加速生长,小麦的抗冻能力会大大降低,一旦来年发生倒春寒就会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古代物质匮乏,粮食的生产对农民的生活影响很大,一旦粮食歉收可能就会导致饥荒,从而出现来年添坟头的现象。
农谚说“三九化了河,麦子收成薄”。三九按理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我国北方河面都会结冰,如果到了三九河面的冰已经开始融化,那么表明是暖冬,暖冬不利于小麦丰收,也就是说麦子的收成薄。
农谚还说“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说的就是如果三九期间河流依然没有封冻,那么就预示着来年冰雹等极端天气会很多,要知道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
老话还说“三九不冷,三伏不热”、“三九不冷夏不收”。说的就是如果三九期间非常暖和,那么就预示着到了三伏期间会很凉爽,三伏按理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此时天气炎热有利于农作物旺盛生长;如果三伏期间很凉爽,那么就会降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秋收作物就容易减产。
此外,三九期间过于暖和,说明寒冷延迟了,那么来年发生倒春寒的概率就会很大,倒春寒同样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冰天雪地、万物归藏,如果三九期间以晴天为主,暖烘烘的,自然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就预示着来年易出现各种极端天气,粮食很可能减产。
总结,农谚是我们老祖宗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可以说饱含智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但是如今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生产力发达,因为粮食而出现“添坟头”的现象不会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