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辆重卡是黄河牌JN150八吨载货汽车,于1960年4月15日在济南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
前身可追溯到1935年成立的济南车机厂,主要承担汽车修理工作。抗战时期被日军改为“北支那第三野战自动车修理厂”,抗战胜利后先后成为国民政府总监部第十汽车修理厂、总勤务部第10汽车修理厂。1948年济南解放,人民解放军将胶东解放区等地的修理厂与总勤务部第10汽车修理厂合并,改称人
民解放军华东汽车制配总厂。
1958年,在新中国建设热潮中,济南汽车制配厂以苏联嘎斯69为蓝本,仅用十几天就仿制出吉普车,工厂也更名为济南汽车制造厂。此后,工厂为南京汽车厂生产底盘配件,后又利用自身底盘配件和南京厂发动机组装出载货汽车“黄河”。省交通厅要求工厂转型生产柴油机货运车,工厂以匈牙利却贝尔车为样品,仿制出红旗牌5吨载货车,但未实现批量生产。不过,这些早期尝试为制造重卡积累了经验
和人才。
1959年,国家对汽车生产厂分工明确,济南汽车制造厂发展方向迷茫。济南市领导提议回归生产配件,遭全厂反对。厂长派王子开前往一机部打听发展方向,王子开得知8吨以上重型车无人生产,当场表示工厂能承担此任务。他在北京长安街看到8.5吨的捷克进口车后,坚定了造8吨重型卡车的决心。
确定目标后,济南汽车制造厂以进口的斯柯达8吨载重车为样车,一辆拆解研究,一辆作参照。当时技术落后、设备简陋、资金紧张,工人们用改装的千斤顶制作压弯设备,经过4个半月的努力,第一辆黄河牌JN150八吨载货汽车试制成功。
黄河牌JN150装备上海柴油机厂的6135柴油机,功率210马力,可载重8吨,最高车速71公里每小时。它的诞生填补了我国重型汽车生产空白,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创新和拼搏精神,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确保质量,样车经长途行驶试验,工厂还进行了质量普查和整改,并重新试制。1963年,黄河JN150通过鉴定验收并量产,后续又推出多款黄河卡车,在20世纪60至80年代是我国重型卡车的主力。60年代后期,黄河牌JN150型汽车进入国际市场。
1983年,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引进斯太尔91系列重型车技术,推动了中国重卡技术升级。2001年,中国重汽改革重组,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重型汽车研发制造企业集团。2020年,中国重汽集团全新打造的高端民族品牌“黄河”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推出X7牵引车系列。
从黄河牌JN150到如今众多国产重卡品牌的崛起,中国重卡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蜕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