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科举与梦(六则)

志怪细细谈 2025-04-22 18:04:59

一、己卯年,我同学李隆孙的父亲新任平湖县令,他跟随父亲去了平湖,在官舍中读书。秋试(考举人,三年一次)前偶得一梦,梦中榜发,上面没有自己的名字。再仔细看,平湖县只有一个叫李云的秀才中榜。

李隆孙醒来有些诧异,到官学打听,本地秀才并没有叫李云的。他不由窃喜,准备改名字报考。父亲却不同意,说道:“梦本虚妄,何况临考前改名字不符合规定。”李隆孙无奈,偷偷哀求学官,背着父亲改名为李云。三场过后发榜,果然中举。《诺皋广志》

二、安徽休宁秀才李生品学兼优,然屡试不第,五十多岁还是秀才。他心灰意冷,没了进取的信心。这一年又赶上秋试,朋友们劝他再去试试,李生婉言谢绝。

某天夜里,李生得一梦,梦中一个土地神打扮的老翁对他说:“你不去考试,本县就没有解元了(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一连三晚都是如此,李生不由心动,决定背城一战。

朋友们听说都很高兴,纷纷解囊相助。他到了省城第一次检录时得知,因为在县里报名晚,县学上报时遗漏了他的名字。李生万分沮丧,信步走到报恩寺散心。在庙里遇到同乡汪生,也是被县学遗漏没有上报。二人相对叹息,大骂县里的学官。

这时有个官家小姐前来上香,远远看到李生,打发一个丫鬟过来问名字。原来,李生以前给某县令的小姐做过塾师,如今此县令已在省里任要职。师生相认,寒暄过后问起如今状况,小姐得知李生被漏报,说道:“请老师把名字准确写下,我让家父想想办法,补录应该很容易。”

李生大喜,赶快找纸笔写下自己的名字。看到汪生羡慕的目光,李生于心不忍,对小姐说道:“这是我至交好友,请尊父也帮帮他吧!”小姐点头,把汪生的名字也记下。

考试那天,二人果然顺利入场。李生信心满满,揭榜时却名落孙山,反而是汪生位居榜首。李生醒悟到,土地神示梦赶考,是让他帮汪生入场。他感慨一番,彻底绝了考功名的打算。《香饮楼宾谈》

三、建安徐某,在宣和年间入太学读书,梦到高楼中悬挂一口大金钟,一个金甲神人看着他敲了一下钟说:“二十七甲。”又敲一下说:“第七科。”徐某醒来心喜,暗想自己必会金榜题名,但是二十七甲与第七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暂且抄录在纸上收藏。

第二年,金兵围困京城。太学闹脚气病(不是如今的脚气,具体不详,大概是一种腿病),学生们无法离京,死伤大半。徐某也得病死去,同乡董某把他安葬。城东墓园已经没有位置,只能简单埋在墓园后的荒地里。那里已经坟丘累累,徐某坟墓是第二十七行第七个。董某把位置记下来,以便将来告诉徐某家人。《春渚纪闻》

四、吴越是我朋吴达之的儿子,乙卯年乡试中了举人,排名最后。揭榜前一天他梦到进了一座宝塔,正要往上登,一个神人出现喝止。第二天榜发,排名最末。《括异志》

五、蜀地考生马某临进考场前仆人暴病死去,他匆匆把尸体停放在客栈一个空房间,自己进了考场。几天后归来,仆人竟然复活了。仆人说,他恍惚中也跟着主人去了考场,看到考试的举子头上都插着一面小旗,有红色的,有白色的。主人的朋友朱某、张某头上是红旗,主人头上是白旗。榜文揭晓,马某落榜,张、朱二人考中。《涉异志》

六、冯生是浙江嘉兴人,虽然读书但以经商为主业,并不太在意功名。某年,他在梦中看到了过世的父亲,父亲对他说:“今年科考你一定要去,违背天意是不吉祥的。”冯生并未放在心上。

接连几天,他都做了同样的梦,父亲的口气越来越严厉。冯生在梦中说:“我放下书本好久,写文章也生疏了,奈何?”父亲说:“好办,今年头一场的题目是《乡人皆好之》,兰陵先生博学多才,他曾写过这篇文章,你提前讨要背诵,考试时默写即可。”

于是,冯生开始复习功课,又去拜访了兰陵先生,假称景仰,说特别喜欢《乡人皆好之》一文,乞求抄录。兰陵先生是个老儒,已经五十岁,多次科考不中。他听冯生说倾慕自己的文章,非常高兴地拿出来让他抄录。

不久科考开始,第一天未发试题的时候,兰陵先生到冯生的考间闲游。看到冯生奋笔疾书在写那篇《乡人皆好之》,不由吃惊问道:“题目未出,为何写文?”冯生笑道:“小子学识浅薄,只觉先生这篇文章最好,就算文不对题也甘心。”先生摇头叹息:“唉,被我耽误了!”

夜间题目下来,竟真是那篇文章。兰陵先生不胜悔恨,但是没有办法,只能临阵磨枪另写一篇。因为得意之作被冯生捷足先登,兰陵先生失去信心,后两场也随意挥毫,匆匆交卷。

发榜时出乎意料,兰陵中榜而冯生无名。兰陵先生拜见考官时拿出自己以前的佳作,考官看后赞叹,又说:“这篇文章的确好,但是太深奥,阅卷时匆忙难以理解其中的好处,未必能中。”

冯生郁闷回家,对着父亲牌位埋怨。夜间又做一梦,梦中父亲说:“你此次进场就是为了助兰陵中举。而且,考场的饭也算天禄,吃多少次是注定的。你命中注定还要吃三次。”

此后,每次开科冯生都去,但是完全不放在心上。他笑着对别人说:“你们是来博功名的,我是来吃御赐盒饭的。”《夜雨秋灯续》

看多了古代故事,对科举考试有了简单了解,并不是以前认为的那样。科举是为了选拔做官的人才,要考好几天。除了诗词,还有策论等,要考核举子对国策民生的了解,以及治国安邦的谋略。八股文是一种议论文,只是格式要求太苛刻。

古代科举虽然不是很清明,但试想,有科举,贫寒学子还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如果没有科举,穷书生这个群体,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如今有人诟病高考,对于普通人来说,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选拔了。

2 阅读:31

志怪细细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