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北大教授孩子的消息在教育圈掀起了惊涛骇浪。赵冬梅,这位北大的顶级历史教授,本应在学术领域的光环下,拥有一个同样闪耀学术之路的孩子。可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 —— 她的儿子初中就辍学了!
赵冬梅教授的儿子佟浩然,成长在教育资源极度丰富却也 “卷生卷死” 的北京海淀。别的孩子早早开启了 “鸡娃” 模式,学前班、补习班一个不落,而佟浩然的童年却被快乐玩耍填得满满当当 。当他踏入小学,巨大的落差感扑面而来。拼音、简单英语单词,同学们早已熟练掌握,他却一脸茫然,像个局外人。成绩不佳的他,在学校里也没少受老师的冷眼,自信心一次次被打击。
升入初中,学习的压力如排山倒海般袭来。每周 4 到 6 场考试,把孩子们变成了考试机器;学校里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被视为 “洪水猛兽”,统统被扫地出门。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佟浩然的心理防线渐渐崩塌。一开始,他还会用 “装病” 这种小伎俩来逃避学校,可到了初二,他内心的抗拒再也无法抑制,毅然决然地选择辍学。那段时间,他把自己关在房间,没日没夜地打游戏,看似享受着 “自由”,实则内心满是痛苦与迷茫。
深思生养:生养不是恩,托举兜底才是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生养之恩,到底该如何定义?在我看来,生养,不过是责任的起点,而真正的恩情,是托举与兜底。
生养,是人类繁衍的本能,是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的行为。它只是一个开始,就像种下一颗种子 。但如果仅仅把孩子生下来,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就觉得自己对孩子有了天大的恩情,那无疑是一种狭隘的认知。生育只是责任的起点,而非使命的终点。
托举,是助力孩子实现梦想的力量。著名科学家爱迪生的成功就离不开他母亲的托举。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视为 “低能儿” 而撵出学校,但他的母亲却一直坚信他绝对不是笨蛋。她发现了爱迪生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和天赋,于是为他提供各种实验材料,鼓励他大胆尝试、探索未知。也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托举,爱迪生才能在科学发明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大发明家。
兜底,是给予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我有个朋友,家庭并不富裕,勉强够一家人生存。但她却喜欢上了最烧钱的东西 —— 舞蹈。学习舞蹈需要投入大量的钱和精力,从专业的舞蹈课程到精致的舞蹈服装和鞋子,每一项开支都不是小数目。可我朋友的爸妈在听说她想学舞蹈的时候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省吃俭用地为她赚学费,买舞蹈装备。在训练时,她遇到过很多挫折,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但父母的一句 “你想做啥爸妈都支持” 却让她坚持到现在。正是因为这份兜底之爱,让父母给了她底气,她才敢在学舞蹈的路上不断前行。
托举和兜底,是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是比生养更为深沉的恩情。它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的滋养;不是过度的保护,而是智慧的引导。
反思期待:别让过高期待压垮孩子在赵冬梅儿子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一旦过高,就如同沉重的枷锁,会让孩子不堪重负。
过高的期待,往往会让孩子陷入无尽的焦虑之中。当孩子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内心的挫败感会如潮水般涌来 。这种长期的焦虑和压力,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抑郁、叛逆等。为了逃避这种压力,孩子可能会选择撒谎,编造各种理由来应对父母的期望;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像佟浩然一样,直接辍学,用极端的方式来反抗。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给孩子过高的期待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分数不是衡量孩子进步的唯一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成长节奏,一次考试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看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汗水和取得的点滴成就。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分数固然很重要,但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是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除了学习成绩,孩子的品德、兴趣、创造力等方面同样重要。
其次,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爱好往往是他们内心的热爱所在。当孩子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探索和成长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和热情,也更容易取得成就。张雪峰老师在节目上也曾分享过自己的教育理念:“我经常告诉女儿,你想怎样就怎样,我作为你父母,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我们要像张雪峰老师一样,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信任,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追求自己的梦想。
父母格局:卷自己,而非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的格局,不仅仅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认知上,更体现在对孩子的期望、生活态度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
高层次的父母,总是懂得向内求,他们更愿意内卷自己,而不是疯狂鸡娃。他们深知,只有自己站得更高,拥有足够辽阔的视野、足够多的资源,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松弛的氛围下,勇敢地做自己。
在电影《年少日记》中,父亲郑自雄出身平凡,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一路拼搏成为顶尖律师。成功后的他坚信 “精英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和高强度的训练,才能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于是,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极为严苛,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则和要求。小儿子有俊天赋异禀,在学业上表现出色,深受父亲的喜爱和赞赏。而大儿子有杰资质平平,尽管他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练习钢琴,但成绩始终不尽如人意,钢琴也弹奏得磕磕绊绊。在父亲的眼中,有杰的努力似乎一文不值,他常常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对有杰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在父亲的高压下,有杰内心的痛苦和压抑与日俱增。他试图通过看漫画来缓解压力,与玩偶倾诉心声,然而这些小小的慰藉也被父亲无情地剥夺了。最终,有杰在绝望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消逝。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翊鸣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了他充分的支持和尊重。苏翊鸣的父母都是单板滑雪爱好者,在他们的影响下,苏翊鸣三四岁时就开始接触滑雪。在滑雪过程中,苏翊鸣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对这项运动的热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滑雪的热情愈发高涨,14 岁时便立志成为一名职业单板滑雪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面对孩子的梦想,苏翊鸣的父母没有丝毫犹豫,他们全力支持孩子的决定,为他寻找专业的教练,提供最好的训练条件。在苏翊鸣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鼓励和支持。无论是在训练场上的艰苦训练,还是在比赛中的紧张时刻,苏翊鸣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信任。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托举和兜底,苏翊鸣才能在滑雪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最终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为国争光 。
由此可见,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我们要学会提升自己的格局,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多读书、多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用乐观的心态感染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当我们自身的格局提升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我们会更加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潜力。
总结呼吁:打开格局,成就孩子教育,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旅程,而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智慧的修行。赵冬梅教授儿子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与误区 。它提醒着我们,生养只是开始,托举和兜底才是真正的责任;过高的期待,只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而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未来的底色。
作为父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托举和兜底的重要性,用爱和智慧为孩子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期待,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孩子 。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不是主宰者,而是陪伴者和引导者。让我们放下焦虑,放下过高的期待,用一颗平常心去陪伴孩子成长。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
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如果你有任何关于教育的看法或经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