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李白这首诗,也就读懂了人生,世人烦恼只因看不透这一点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1-05 19:15:02

围一炉烟火,捧一卷诗书

01.

公元753年,李白南下魏州,与县令韦良宰畅饮后,北游汾州,潇洒了一圈后,又回到梁园与自己的老婆宗夫人团聚。

宗夫人为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李白属上门女婿,所以结婚之后便把家暂时就安在了河南商丘。

这是李白的第二次入赘,第一任妻子为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所以有时候你得佩服李白,一般人想攀高门还攀不上呢!

在梁园小住了一段时间后,李白又闲不住了,于是经曹南前往宣城,目的很简单,拜谒求官。

此时距离他出翰林,已经过去了整整8年,李白有治世之心,至于有没有那个能力另论。他之所以被唐玄宗李隆基赐金放还,是因为他这个“翰林待诏”干得实在憋屈,每天就是陪皇帝和妃子们寻欢作乐。

妃子们一高兴了,就让李白作诗。

而李白想要的官职是中书令,位极人臣。翰林待诏和翰林学士是有本质区别的,待诏就是陪皇帝娱乐的一个职位,甚至连品阶都没有,和棋待诏、斗蛐蛐待诏一个样。

翰林院最牛的职位是翰林承旨学士,基本上属于宰相的储才,因此李白想更进一步。但是干了一年以后,他发现这个工作实属无聊,于是就开始酗酒,李隆基为了顾及皇家颜面,不得不将他遣离长安。

野史说李白醉酒让杨国忠研墨,命高力士脱靴,这都是不可能的事,这二位爷当时权倾朝野,就连皇室宗亲都得避让几分。

李白还是爱惜自己那颗不安分的脑袋的。

当时的宣城太守姓宇文,李白有诗《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崔侍御为崔成甫,李白和“清河崔氏”素来交好,因“永王璘案”后,正是宰相崔涣积极展开了营救,李白才免于一死。

此番李白前来,正是要拜访宇文太守和崔家故人,恰巧碰见李云也在,两个人就一起登谢朓楼,李白为其饯行,因此就写下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

插一个小话题,宇文太守和王维的关系也非常好,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李白与王维有交集,这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02.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谢朓楼:宣城太守谢朓所建,在陵阳山上,又名“谢公楼”。谢朓为李白的偶像,因此多次在此楼送别好友;

校书叔云:即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为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亦是李白之友;

蓬莱: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建安骨:以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为首的“建安文学”,亦称“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谢灵运为大谢,皆是著名的诗人。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弃我而去之人,已经没有挽留的必要,今天让我感到忧烦的,是依依不舍的朋友。

风吹万里,送走了南飞的秋雁,此情此景,忍不住让人想要在这高楼之上开怀畅饮。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其诗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让人深感敬佩。

我们皆是超逸豪放、满怀情思之人,都梦想着能飞上青天摘取那轮明月。

奈何抽刀断水,水反而流得更快,昔日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本打算借酒浇愁,可浊酒入喉,心中之苦更甚。

人这一辈子,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不如散开头发,乘一叶扁舟浪迹江湖。

李白的诗,向来豪放不羁,同样向来多愁苦,所以他是个自我矛盾的人,一边处心积虑地想当官,一边又标榜着淡泊世俗。

所以我们说,写诗李白最好,做官的话,他大概真的不合适,一个人不能把所有的优点都占了。

不过李白是明白人,他知道如何抚慰自己,也清楚哪种生活更自在、更快乐。

起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就是千古经典,弃他而去者,指出翰林后那些逐渐远离他的人,这让李白耿耿于怀。

可见,李白并非真正的开阔,他学的就是“纵横术”,习惯了把所有事都掌控在自己手中,这也是性格问题。

人若是什么都想要,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

而接下来的诗句,就是典型的“商业互吹”了,这在李白的赠别酬唱诗中常见,直到最后两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才再次吐露内心。

抽刀断水暗喻断掉过去,依然还是在讲入翰林再出翰林的事,因为无法割舍,所以才会感到痛苦。

但我们也说了,李白虽然无官,可朋友很多、资源很好,毕竟两个老岳祖父都是宰相,他平常的日子过得不苦,或者说很逍遥,所以最后一句诗才是关键。

“明朝散发弄扁舟”,弄舟为何要散发?

之所以要散发,暗指去掉官帽,恢复自由之身,这当然是自我安慰,因为很快他就去投奔永王璘一起搞事情了。

抛开李白自身的经历不说,单就这首诗而言,李白确实写得很通透,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真正的洒脱就是敢于舍弃,放身于江河山林间。

人若是能看透这一点,学会知足,自然就不再有什么烦恼。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