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中国心律失常防治指南(2022年版)》《心脏病学》(第9版)
陈医生在心内科门诊接诊了一位65岁的赵阿姨。赵阿姨近期总觉得心跳不规律,有时快有时慢,偶尔还会感到胸闷。她非常担忧,因为邻居曾对她说:"心跳异常就是心脏有大问题了。"陈医生微笑着给赵阿姨做了详细检查,发现她只是轻度窦性心律不齐,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很多人和赵阿姨一样,对心跳异常十分恐慌,认为心跳不正常就意味着心脏疾病。事实上,心跳变化既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预示病理状态,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识别和应对。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每天要跳动约10万次,持续不断地为全身输送血液和氧气。正常成年人的静息心率为60-100次/分,但这个数值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体温、精神状态等。

了解心脏的基本工作原理,是认识心律异常的第一步。心脏有自己的"起搏系统",由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和普金耶纤维组成。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发出电信号,经过心脏传导系统使心房和心室有序收缩,形成规律的心跳。当这个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心律异常。
心律异常是临床常见症状,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心律失常患者已超过1000万,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某三甲医院心内科2022年的门诊数据显示,心律失常相关问题占心内科就诊总量的23.7%。

下面我们来了解四种需要关注的心跳异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是指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常见于以下情况:
生理性:剧烈运动、紧张情绪、发热等病理性:贫血、甲亢、心力衰竭、休克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长期静息心率超过90次/分的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比心率正常人群高36%。北京某心脏中心的研究显示,长期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速心肌肥厚和纤维化。
生理性心动过速通常会随诱因消失而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但如果排除了生理因素后心率仍然过快,就要考虑到病理因素,及时就医检查原发病。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俗称"房颤"。表现为心房快速、不规则地颤动,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QRS波群间期不等。
心房颤动的危害在于:
增加脑卒中风险: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引起心力衰竭:长期房颤可导致心功能下降诱发其他并发症:如肺栓塞、心肌缺血等心房颤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心悸或心跳不规则,这也是其隐匿性和危险性所在。有研究表明,约30%的房颤患者在确诊前没有明显症状,是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的。
预防心房颤动,要从生活方式入手:控制血压、适量运动、限制酒精摄入、保持理想体重、管理压力等。已确诊患者则需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考虑射频消融等治疗方式。

早搏是心脏提前收缩的现象,分为心房早搏、房室交界处早搏和室性早搏。患者常感觉心脏"漏跳"或"重击"一下。
早搏的常见诱因包括:
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等刺激物电解质紊乱心脏器质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偶发性早搏在普通人群中非常常见,约70%的健康人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早搏。然而,频发性早搏(≥24小时内5000次)或成对、成组出现的早搏,则可能提示心脏存在问题。
上海某医学中心的研究发现,频发室性早搏若不加干预,约15%的患者在5年内可能发展为心肌病。因此,早搏的处理应根据其性质、频率及伴随症状决定:偶发无症状者可不处理;频发或有症状者应寻求专业评估。

心动过缓是指静息心率低于60次/分。这在运动员中是正常现象,但在普通人中可能提示问题。
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
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减弱窦房阻滞:窦房结的冲动向心房传导受阻房室传导阻滞: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信号传导障碍严重的心动过缓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晕厥、甚至亚当斯-斯托克斯综合征。某医院的统计显示,心动过缓相关晕厥在老年人意外跌倒中占比达22%。
针对症状明显的心动过缓,特别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轻度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应避免使用能进一步减慢心率的药物。


认识心跳异常并不意味着过度恐慌,而是要理性认识、科学应对。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显示,约82%的心脏猝死有先兆症状,其中心律异常是重要警示信号。主动监测自身心率变化,掌握基本判断能力,可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心跳是心脏健康的"晴雨表",但它只是众多指标中的一个。对心跳异常保持适当警惕,同时避免过度焦虑,寻求专业医疗建议,才是维护心脏健康的科学态度。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