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打不过曹操?原来年少时就已经注定了

新波聊历史 2024-02-15 07:08:13

隐秘的三国(2)主笔:闲乐生朱晖

我读陈寿的《三国志》,发现曹操在二十岁之前就没干过啥正事,干的都是一些歪门邪道乱七八糟的破事——跳跳舞,游游泳,泡泡妞,耍耍人,打打架,养养鹰养养狗(注1)——还有野史说曹操十岁就曾发动降龙十八掌,下水搏蛟(注2),颇有几分哪吒闹海的潇洒暴戾,真可谓熊孩子打小怪兽,猛的可以。

曹操最出格的,是他小小年纪,竟然伙同损友袁绍劫人新娘(见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曹操什么时候结识袁绍的,史书上并无明文记载。但考察二人经历,早年间唯一有交集的时间大概就是在汉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到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之间,熹平元年袁绍大概二十六左右,刚为父母服完丧从老家来到洛阳,而曹操则年方十八岁,刚离开老家谯县(注3),来到洛阳太学里读书。《续后汉书》载:“初,魏武帝为诸生,未知名也。”看来学习成绩不咋地,从他留下来的诗文来看,曹操应该蛮熟悉《诗经》的,但其他四经就谈不上精通了,观其言论作品,亦极少引用;而由于东汉时期的学术水平较西汉为之进步,家法藩篱也日渐淡化,故儒生大多精通两经以上,甚至不乏兼通五经者(有名者如张衡、鲁丕);因此从汉桓帝时候开始,太学生考试就加大了难度(注4),以能通经书多少来分别次第,通二经者,授予“文学掌故”官职,通三经者,授予“太子舍人”官职,通四经者,则授予“郎中”官职。可曹操或许只通《诗经》一经,所以并没有通过太学考试,后来当官走得还是察举孝廉的路子(注5)。

事实上,当时洛阳充斥着大量像曹操这样没通过考试的待业生(注6),这些读了一肚子书却无从发挥的热血青年,每天聚在一起扎堆议论国事,不闹出点儿事儿来才怪——果然,这帮年轻人很快就不安分起来,他们内联朝廷公卿与清流官员,外联地方守令与豪族名士,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经典为理论武器,互相声援,同仇敌忾,结党以对抗宦官与皇权的庞大政治集团,历史上称之为党人。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以学生运动影响政治的事件吧。

而相较于曹操等“待业青年”,袁绍的太学成绩应该还不错,所以能“幼使为郎”,十几岁就入宫做了郎官(可见其至少精通四经),然后20岁就做了濮阳县长,家世背景又杠杠滴,其生父袁逢与叔叔袁隗都位列三公,简直前途无量。但就在这时,袁绍母亲去世了,虔诚的儒家弟子袁绍立刻辞去官职,照规矩回乡为母亲守孝三年,接着又给补服父丧(袁绍幼年时便过继给了早逝的伯父袁成,故此时为嗣父袁成追服丧礼),前后共六年,从而在儒林赢得了巨大的威望。

袁绍服完丧来到洛阳后,第二次“党锢之祸”方兴未艾,所以,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袁绍故意拒绝朝廷的征召,隐居在家,结交党人(注7),“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形成了一个影响极大的带有豪侠特色的在野党人互助组织。换句话说,袁绍此时已经有点组建政府反对党的意思了(注8),在这个团队之中,大量汉末风云人物就此粉墨登场,包括曹操、刘表、许攸、张邈、王允、何颙、郑泰、逢纪、吴巨等人都是该团体的骨干成员,号称“奔走之友”。其中后来最有名的,当然就是曹操。

与袁绍刘表张邈等士族党人不同,曹操属于宦官后人,两伙人在政治本是对立的,但由于袁绍叔父袁隗在士族中是亲宦官的(注9),而曹操的祖父曹腾则是在宦官中亲近党人的,手上不仅提拔了不少名士,当年还曾与袁绍祖父司空袁汤联手拥立汉桓帝,并一同因此功勋而被封侯,两家算是有通家之好,袁绍便因此与曹操走到了一起,两位衙内平常最喜欢做的,就是闹一些无伤大雅的破事,比如——抢新娘。

听说过劫财的,听说过劫色的,但从来没有像曹操这样,劫人新娘不为财不为色,却为无聊闹着玩儿的。

有次某家新婚,这俩“衙内”本想去闹新房,但又觉得不够刺激,竟然一时兴起想抢个新娘回去玩玩儿。鉴于敌众我寡的客观情况,他们决定——调虎离山,智取威虎山,不对,是智取新娘子,于是他们趁夜溜到人家后花园,突然撕声大叫:“快来人啊,有偷儿贼!”

婚礼顿时乱作一团,二“衙内”趁机溜进前院新房,挑开新娘的盖头,躬身一礼道:“姐姐今日大喜,不如与我兄弟单独出去喝两杯,以为庆贺。”那新娘被日后两大霸主调戏,不深感荣幸,反花容失色大哭不止,把主人、家丁、宾客全引了过来,喊打喊杀声不绝,这下玩脱了,两人立刻拔出刀来,劫持新娘而出,却一不留神陷入后山荆棘丛中,曹操毫不犹豫,拼得一身划伤跳了出来,回头一看,袁绍和那娘儿们却还在里面不敢动,后面人声已近,说不定过会儿就会搜到这里。曹操灵机一动,于是大叫:“偷儿在此!快来这边!”

眼看一介名门俊士就要被人当成采花大盗斯文扫地,袁绍三魂六魄吓掉一半,也顾不得他那娇嫩的肌肤了,一下子从荆棘丛中蹿了出来!二人丢下哭哭啼啼的新娘落荒而逃(注10)。

一件小事,就可看出曹袁二人性格的区别。既然要做出格的事,那就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太多顾惜羽毛。有了谋略,还需胆略,袁绍差就差在这里。

事后,袁绍问曹操:“汝大呼偷儿在此,救我耶,害我耶,耍我耶?”

曹操大笑:“你说耶?”

袁绍盯着曹操,许久,才蹦出一句话来:“贼喊捉贼,吾未见有人鸡贼如君也!”

曹操大笑,那嘚瑟劲,别提了。

袁绍回到家里,越想越气,心说我袁家四世三公、名扬天下;我袁绍也是仪表非凡,天之骄子,少年英才,走路带风,海内士人,莫不争赴我庭,我母去世时,四方赶来送葬之人数竟达三万!总之,作为一个全民偶像,袁绍受惯了别人的跪舔,今日竟被这臭矮子耍了,于是心一横,竟派了个刺客去刺杀曹操。

东汉时期,豪族的势力很大,皇权衰微,上层政治斗争激烈,许多达官显贵都私养、聘请刺客,为自己干一些见不得光的阴私事宜。在当时的洛阳,甚至经常出现官员下班回家的路上,就遇害身亡,以至街道坊市警钟不断的乱象。表现在史书上,班固《汉书》所载西汉时期的刺杀案件不过10起,而范晔《后汉书》所载东汉时期的刺杀案件却不下30起。比如两汉之交的长安大豪原涉,手下就“刺客如云,杀人皆不知主名”。还有汉和帝时大将军窦宪也多次派刺客刺杀自己的仇人与政敌。最夸张的是汉灵帝喜平元年(170年),一介儒生苏不韦竟然与同伴挖掘地道潜入杀父仇人、大司农李暠的官署住所,杀死了仇人的小妾和小儿子,后来更掘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解恨;李嵩四处重金悬赏追捕苏不韦而不得,既伤心,又恼怒,结果病发吐血而死。苏不韦虽是为报父仇,但毕竟是滥杀无辜妇孺,按理应受到谴责与严惩,可他却得到了当时儒林的普遍赞誉,最后还因大赦而未受到任何惩罚。可见汉末社会就是一个法律荒漠,人们私下厮杀以解决仇恨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

事实上,在东汉学者王符《潜夫论》中,还提到洛阳有一个职业刺客组织“会任之家”,专门收钱替客户杀人,收取费用在十万钱以上,这当然是一笔巨款,但对袁家来讲只是九牛一毛。于是袁绍重金聘请了一个擅长飞刀的刺客,偷偷溜进曹府,趴在曹操房间窗外,瞄准了往里面扔飞刀。

也该曹操命大,恰好他准备起身,结果这刀飞低了。

曹操摸摸重要部位,寻思下一刀肯定往高了飞,赶紧贴在床上卧倒。结果第二刀果然高了。

《世说新语》写到这儿戛然而止(注11)。估计袁绍也没想真想搞死曹操,毕竟两家乃是世交,真搞出事儿来不好交代,所以只是吓吓,给点教训,想让他听话而已,顺便也出出心中一口恶气。多年之后,曹操也用这种方法吓唬过司马懿,总之,这种行刺不是杀你而是吓你,而且,吓唬你是看得起你。

看来,想要做大事,不仅学问要大,胆子也要大,而曹操少时就有这样一副泼天大胆,这副大胆在乱世中最能发挥作用。当然,在乱世到来之前,这也是一个惹事儿的定时炸弹。

注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曹操养这些宠物,主要是为了打猎。汉朝的纨绔子弟大多爱好这个,《西京杂记》载茂陵少年,说他们“好驰骏狗,逐狡兽,或以鹰鹞逐雉兔”,还常常“轻骑妖服,追随于道路,以为欢娱也”。估计曹操“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也是这么玩儿的。

注2:见南朝刘昭《幼童传》。古书所谓蛟龙其实大多是现在的鳄鱼。

注3:谯县,即今安徽省北部的亳州市,东汉隶属豫州刺史部之沛国,豫州刺史部治于谯,谯始为重镇。

注4:汉桓帝时加大考试难度不仅是因为学术水平提高,更因为太学生人数太多了。早在汉顺帝时期,朝廷就拨出大量资金并召集工徒十余万人修缮太学,建成近两百五十间房、两千室,使得越来越多的士子聚集到太学;特别是在汉桓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大将军梁冀执政后,为加强士族集团对自己的支持,奏请梁太后下诏说:“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结果导致官员子弟几乎全都入了太学,其人数从千余人一下子激增至三万人。

注5:按照汉代制度,每个郡国满二十万人则可每年察举一孝廉,这样一来,朝廷里就永远有天下各地之人参加,不致偏荣偏枯,而汉制郡县长官,又依例必须避用本地人,如此便可使各地声教相通,风气相移,不致隔绝分裂。即便隋唐以后,中国实行科举制,但依然按地域分配录取名额,这便是维持中国长期大一统局面的制度保证。

注6:如注7所述,洛阳待业太学生达到三万人,另外还有不少人不远万里来到京师,在太学附近的私塾里学习经学(如刘备公孙瓒少时就曾在洛阳城外的缑氏山跟随卢植学习经学),在账册上有记录可查的人数不下万人,两者相加共计四万人,占当时整个首都常住人口(约30余万)的八分之一。按此比例,今天的北京就该有两百多万大学生,多么可怕!所以在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朝廷下令,“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国文学吏”,六十以上还没当官的太学生竟有百余人,足见其人才积压之严重。

注7:两次党锢之祸,并未让党人退缩,反而让他们同舟共济而更加团结、士气更高,甚至以接受政治迫害为荣,如果没被抓连他妈都会觉得脸红,认为自己儿子格调不够,甚至还有党人出狱,数千辆豪车前来迎接的。于是,在这种风气下,士族阶层凝固成型,其激进派更是全面抬头,他们推崇道德洁癖与极端信念,想要全灭宦官,架空皇权,实现彻底的“士族政治”,这也就是肇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源头所在。

注8:故当时宦官首领中常侍赵忠在宫中宣称:“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认为袁绍有反政府的嫌疑。

注9:据《后汉书·袁隗传》:“时中常侍袁赦,(袁)隗之宗也,用事于中。以逢、隗世宰相家,推崇以为外援。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袁氏族人袁赦乃一宦官,袁隗却与他内外呼应,共谋权位,与一般清流党人的做派明显不同,足见袁氏士族之特殊性。

注10: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讲这个可怜新娘后来怎么样了,也许作者认为这并不重要。但问题是,曹操日后确实落下了喜欢抢别人老婆的恶习,还把这个恶习遗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

注11:当然,记载此二事的《世说新语》只是一本记述名士轶事的笔记小说,其真实性待考。也许,这些都只是作者的政治寓言。那被袁曹所抢的新娘,多像是可怜的汉献帝。而曹操被刺的刺激场面,又多像惊险万分的官渡之战。

1 阅读:100
评论列表
  • 2024-03-14 01:02

    官渡袁绍输了的主要原因许攸投曹,曹操都是险胜,乌巢守住了曹操耗不过袁绍,袁绍各方面都强,除了儿子和短命这两方面

新波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