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造反了!”
康熙听完大臣的汇报后默默地点了点头,他早就已经预料到了会有这一天。
而此时的吴三桂摩拳擦掌准备给大清一记重拳,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危机当中。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多年之前没有采纳洪承畴的建议。
那么当年洪承畴到底提出了什么建议?吴三桂又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局面?

“陛下,如今边关局势紧张,请求朝廷再再一次拨款以解燃眉之急。”
康熙看了这份奏折之后脸上露出了不快的神色:“这吴三桂仗到底打了多少,要钱倒是要的挺积极。”
其实在这个时候康熙已经准备好要削藩了,只是一直没找到好机会。
那么从实际角度来看,当年吴三桂确实立下了大功,本身这山海关就是一块硬骨头,硬生生熬死了两代满人领袖,直到顺治继位多尔衮涉政之后才算解决了这个难题。
作为山海关的守将他选择打开大门欢迎清军入城,和其联手消灭李自成。

最后李自成被灭,吴三桂献关有功,也被追封为了王爷,主要任务是镇守云贵一带,也被称为平西王。
从这个时候开始,吴三桂就成为了土皇帝级别的人物,但是也一直是大清心目中的大患。
“报!吴三桂率大军前来!”
刚刚继位不久的康熙听到这句话被惊得一激灵,毕竟当时的康熙还是个孩子。
满朝的文武都绷紧了神经,吴三桂差人来传话:“这次来没别的意思,主要是为了祭拜顺治皇帝的在天之灵。”
于是大臣们抓紧时间在城外布置了灵堂等设置,吴三桂率众将领跪拜后才回去。

这一件事让满朝文武头上都出了一层细汗,就连康熙本人都心跳加速,当时的吴三桂兵强马壮,如果有什么别的想法不堪设想。
所以康熙已经起了要收拾这三番的想法,但是因为当时时机不成熟,所以被搁置了。
实际上在当时吴三桂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清对付南明的残余势力。
所以显得格外重要,前期也是要什么给什么,在南明被打的差不多的时候,朝廷也有了新的想法,
既然现在这个地区的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那就可以裁军了嘛,要这么多军队没什么用,反而可能会对朝廷产生威胁。

但是吴三桂不这么想,手握重兵可是自己的底气,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把人全部裁了。
于是吴三桂上奏朝廷,虽然南明势力已经基本上被消灭完了,可是南明的皇帝跑到了缅甸一带,如果不把他消灭了。随时南明都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不堪设想啊。
虽然当时的皇上已经看出来了,这是吴三桂在挣扎呢,但是因为当时的情况下确实需要吴三桂,同时南明的皇帝也确实应该灭了,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吴三桂的误判实际上这就是成为了吴三桂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当年洪承畴专门就这个问题跟他谈过。
洪承畴告诉他,要想安稳的活下去,南明的永历皇帝是万万不能被杀掉的。
当时的吴三桂若有所思的答应了,但是他显然没有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

鸟尽弓藏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如果南明被完全消灭了,要吴三桂还有什么大用处?
而吴三桂一心为了保住自己的军队,选择了征缅甸,缅甸在当时本来就没什么太大的战斗力。
吴三桂率军直逼城下,缅甸国王吓坏了,但是在听完吴三桂的要求后松了口气,不就是想要永历皇帝嘛,给你就是了。
吴三桂大军押送南明皇帝回国,此时的吴三桂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立下了不世之功。
确实朝廷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重赏吴三桂,并且待遇大大的提升了,手里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大军也保住了。
不久后永历帝被处决,这下大清的心腹大患被吴三桂给解决了,但是一切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朝廷早就对其有防备之心了,当年将其儿子封为驸马其实也是当做人质一样的。
而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其实并没有什么称霸称帝的野心,只是希望自己的这个位置能够一直保留着,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显然这个要求朝廷是不能满足的,南明没了吴三桂就是最大的危机。
朝廷也开始下手慢慢的削弱吴三桂的力量,吴三桂看在眼里,但是也没办法做出什么来。
他想到了自己当初杀永历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自己要是没这么做,一直和永历保持着对峙的状态,完全可以保证自己的实力不被削弱。

当下说这些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抓紧时间在当地引发一些祸乱,或者是自己编造一些战事向上反应。
造成该地区混乱的假象,康熙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一下就看出了其中的漏洞。
面对着朝廷的施压,三藩中的尚可喜顶不住了,选择了主动把权力交出来。
眼看着有人松动了,吴三桂也有样学样,假装把权力交出去。
其实他也是在试探朝廷,没想到朝廷非常高兴,并且宣布让吴三桂赶紧裁军。

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了,本来他手下这些将领就是为了钱而来的,现在跟他们说没钱了,那大概率就是将领们起义杀吴三桂,然后造反。
与其这样不如自己反了得了,于是他便带兵造反,可是当时的康熙早就做好了准备,最终吴三桂落得一个被剿灭的下场。
【参考文献】
1.《清史稿》- 赵尔巽等
2.《康熙大帝》- 姚念慈
3.《三藩史事编年》- 鄂崇岳
4.《明清史论著集刊》- 孟森
5.《吴三桂传》- 王成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