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樱园的围墙终于"密不透风"了。
当最后一块漏窗被水泥封堵的瞬间,这座以樱花著称的园林,却在市民心中失去了格局。

樱园严防死守的姿态,是管理者害怕失去了樱花经济带来的真金白银,却对城市公共属性漠然视之,这种精明的商业算计与笨拙的管理水平,实在可笑。
东湖樱园封围墙杜绝“春光外泄”,是不是还应该加个盖子,防止空中偷窥呢?
殊不知,这种“小家子气”的行为,失去的不仅是"红杏出墙"的诗意,更是一个城市应有的温度。
实践证明,开放与景观价值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后,旅游收入不减反增,就是最好的例子。

公共空间的善意释放,终将在更广阔维度回馈城市发展。当管理者还在纠结"春光外泄"的蝇头小利时,现代城市治理早已进入"流量变现"的更高维度。
市民透过漏窗瞥见的一枝樱花,本是城市文明该有的温情。但当下某些公共设施管理者,却把市民预设为"潜在逃票者",这种有罪推定思维本质上是对公共契约的背叛。
从英国海德公园拆除围墙的民主象征,到纽约中央公园与城市肌理的无缝衔接,世界级城市地标的演进史证明:真正永恒的景观,永远生长在开放包容的制度土壤里。

樱花本是无情物,万紫千红才是春。但如何对待这转瞬即逝的春色,却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与胸襟。
当管理者忙着用水泥封印春光时,是否想过被封锁的何止是樱花?那些在围墙外驻足张望的市民眼中熄灭的星光,那些因过度商业化而蒙尘的城市公共精神,或许才是这个春天最令人痛心的凋零。
毕竟,真正的春色从来不在高墙之内,而在城市与市民热情拥抱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