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这个以佛为名的城市,名称的由来就是与佛教有关。

三藏法师达毗耶舍
佛山古称南海季华乡,话说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来自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南海季华乡,在塔坡岗结茅讲经。
后来三藏法师离开季华乡,而他修建的经堂也年久失修倒塌了。

时光荏苒,200多年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塔坡岗挖出三尊铜佛,季华乡从此改名为佛山。
由此可见,东晋时期佛教即传入佛山,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据说当时在数十平方公里的佛山,就拥有佛教寺庵数十所,在佛山众多的佛教寺庵中,仁寿寺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清代佛山五大丛林之一,至今香火旺盛。

仁寿寺位于佛山禅城区祖庙路5号,距离佛山祖庙仅约400米左右,在繁华的市中心,著名的祖庙商圈,一墙之隔的仁寿寺却幽深雄厚,庄严肃穆。
据道光《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仁寿寺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纵堂大和尚在观音堂铺佛山涌边创建。
而寺名仁寿寺则由佛山最古老的塔坡寺年越百寿的高僧慈云所提,取于“《论语·雍也》有云,仁寿者;《汉书·董仲舒传》亦曰,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清康熙八年(1669年),顺治年间的国师——玉琳通琇禅师主持募捐并重修山门。
仁寿寺修建后,经历了多次重修。
咸丰元年(1851年),僧人仁机又重修,之后规模已经非常宏大,包括后殿、左右偏殿、龙华堂、方丈室、斋堂、客室以及僧舍99间和花园一个。

改造前的如意塔和大雄宝殿
仁寿寺标志性建筑的如意宝塔,于1935年由佛山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等捐资兴建,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塔,以钢筋混凝土建造,通高25米,塔心有楼梯可达顶层。
主要供奉密宗绿度母像,其余每层塔内都建有佛龛,供有各种形色不同的小瓷佛像。
1937年,由中国佛学会会长时年98岁高龄的虚云法师主持开光仪式,盛极一时。
1993年,佛山市政府把仁寿寺交由佛教协会管理,并批准修复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时间来到了2012年,因寺院规模偏小,满足不了信众的宗教生活需求,佛山市政府决定对仁寿寺升级改造,面积从19亩扩大至45亩。

仁寿寺改造提升方案效果图
2013年3月,启动对仁寿寺改造提升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标,5月确定了设计方案。
该方案设计理念为“山高佛为峰,水清禅入境,林幽心无尘,莲香法华生。”
以昙摩耶舍开坛讲经佛教初传佛山为历史主题,以《妙法莲华经》为思想主题,以佛山“因佛而名”为城市形象主题,打造佛山城市新地标。
当时预计3至5年完工,总投资2.36亿元(不含征地拆迁费)。
眨眼之间十多年过去了,据说耗资达到5亿元。

这天细雨朦胧中见到围栏内新建筑规模宏大,感觉主体建筑基本完工了。
从外围看,整体建筑风格为唐风,跟之前的仁寿寺风格差距甚远。清代始建的仁寿寺,为什么是唐风?我寻思了许久,是因为佛山名称的缘由?
难怪以前听到过有人吐槽说像日式,其实日本很多寺庙建筑样式都来源于中国,日本的京都仿照我国的长安,日本才是搬运工,我们是这种建筑风格的始祖。
透过围栏看去,建筑为木质结构,建

筑的屋顶造型丰富多样,有庑殿、悬山、硬山、歇山、攒尖等,艺术感很强。
自2014年6月仁寿寺改建工程正式动工后,未正式对外开放,只是特殊时期比如清明节,为满足市民清明祭祖需求,临时对外开放某区域。
因清明时节进出仁寿寺祭拜的人很多,进入仁寿寺内本想拍几张新建筑照片,同行的老人阻止了我,说寺庙内不要拍照。
在寺庙,置身其中就会从心底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肃然起敬或恬静寡欲的感觉,行事说话小心翼翼,不敢造次,是心底里潜藏的善意被释放出来了吧。
在寺庙,信众默念着对未来的希望,于是无论现在身处何方处于何境,才有可能始终向着有光的方向,是心底里潜藏着对未来的期望。
此刻,在仁寿寺让我感受到了这种乐观和善意。


虽然现在项目在建,围栏遮挡,无法看到提升后的仁寿寺效果,待项目完工,这座百年文化地标将以崭新的面貌重回人们视线,相信那时的仁寿寺还可以让人们寻找回那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