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你能考上什么大学?

Vista看天下 2019-06-08 08:14:09

民国全国普考期间,江苏南京考试院的“选贤任能”牌坊(fotoe图)

“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宋子文在欧美大借款,试述其事实而评论之。”

1933年,国立中山大学高考,整张国文卷只有一道题:请考生作文,自由评述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财政部长宋子文执政期间的作为。

这多少看起来不可思议。反观“我的青春阅读”、“备好的行囊”、“奖惩之后”之类的考题,民国高考显得现实、大胆,更有家国情怀,甚至有“超纲”嫌疑。然而,这类试题在民国并不鲜见。1946年,浙江大学的作文题是“学术建国”;1947年,武汉大学出题“拟请改善中学国文教学法上教部书”,让考生给教育部写封信,批评批评中学语文教育。

《民国老试卷》这本书,收集了民国时期从1933年到1947年的各科高考试卷。有的试卷只有两道主观题,有的开始显露选择填空题型的雏形;有的要求英文、古文互相翻译,连数学卷子都用英文命题;有的古文生涩,可能当今的大学生都未必读懂;也有的理化题极其简单,水平低到现在的初中生可以拿满分。在政局和缓的年代,甚至还出现过高考“全国卷”。

作为民国最后一次高考的亲历者,学者乐黛云看到这本书后说道:“把那时候的高考题目拿出来,看看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关心的是什么、水平怎么样,对我们是一个参考,找找我们今天的毛病到底在哪里。”

“国家抡才大典”

1948年,杭州将军路,二十出头的应可之匆忙跑向浙闽考区高考考场。

在晚年一篇文章里,他回忆当年的考场是一块经过平整的荒地,搭了一间“奇大无比的棚屋,约可容纳一两千考生”,棚屋里拉着一条七八米长的大红条幅,上书六个大字“国家抡才大典”。那时候他不知道,这是民国最后一场高考。

7月中下旬,应可之在杭州的考点填了一张报名单,上交高中毕业证和两张二寸照,领回一张准考证,上面只有考号和照片,没有名字,这是为了防止评卷人作弊开后门。在《民国老试卷》中,研究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张亚群教授指出,民国高考的最重要特点是灵活多样,招考次数和考场设置往往随录取情况而定。

考试定在8月,连考三天。他报考的国立政治大学考试科目有国文、政治、经济等。为了准备作文,应可之专门买了一部《古文观止》,因为“地球之巨大,太空之辽阔,什么题目都有可能,只能凭自己的文学功底去碰运气”。他读了一百多篇古文,抄写其中佳句,还挑了三十多篇背诵,直到“‘之乎者也’将大脑里的‘的了吗呢’驱逐出境”。

资中筠在一次访谈中,也提到了当时高考的备考过程。复习古文,从不把文章拆得支离破碎分析来分析去,“老师很欣赏这篇文章,就带着大家一起念,我们就跟着一起欣赏。念完以后觉得文气特好,然后就记住了,经过融化和熏陶,最后变成一种文化底蕴。”几何代数课都用英文课本,为了应付高考,家里也请了老师专门补习英文。因为上海圣约翰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一些学校,除了国文,所有考卷都用英文出题。

不巧的是,1947年高考清华、北大、南开的联考作文只准做白话文,题目《我的中学生活》,“一个很不起眼的题目,然后我就考不好了。”她擅长文言文,“可以发挥,能够瞎拽”,另一场燕京大学考试的文言作文《立国必先树人,树人必先立德说》,她答得很顺畅。

从《民国老试卷》收集的三百余套民国考卷中可以发现,民国高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标准。

1912到1937年,高考由各大学教授自主命题。不同学校考题大相径庭,难度千差万别,科目也各不相同。

首先,必考科目没有标准。1929年北大本科生入学仅考国文、英文、历史、化学4门,而武汉大学则要考数理化在内的8门课。一些学校,还根据大学专业要求,加考法律、博物、哲学、伦理学科目。

此外,不设考试范围,考题明显带着命题人的个性色彩。1932年北大国文考试只要求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白话;同年清华国文卷却是陈寅恪出的著名怪题“对对子”:上联“孙行者”,求下联。据说只有3名考生对上了,其中一名叫周祖漠的考生答了“胡适之”,不是标准答案,却获得一致赞赏。因为部分学校出题太难,1919年教育部提出要求:“命题概须依照中学毕业程度,勿使太过不及。”

民国高考也曾经有过类似现代的统一招生,分文科理科。1938年,国民政府实行全国高考,统一命题和阅卷。“全国卷”分文理科,设8个科目,国文、英文、公民、生物必考,剩下4门根据所填文理志愿,加考不同难度的数学、史地和理化。因时局变化,高考“全国卷”只持续了3年。1941年后,民国政府没有能力组织全国高考,为了减轻考生的考试量,教育部推出了同考区的高校联合命题。

“先生亲自问,那还不去啊”

乐黛云的命运因一篇高考作文改变了。

1948年,乐黛云从贵州中学毕业,走山路去重庆高考。她父亲是一个穿洋装、拉提琴的大学英文教授,乐黛云在初中读了《德伯家的苔丝》《三剑客》《飘》,一心想读外语系,首选北大,“别的都不想上,一心一意要到北京来闹革命。”她还记得高考卷答得特别顺利,只有解释成语“一蹴而就”时卡了壳,“蹴”字不认识。作文写《小雨》,她觉得这题目特别合胃口,“可以发挥想象,我就做了一篇很得意的小文章。”

乐黛云

阅卷老师沈从文判到乐黛云的作文,十分赞赏,觉得学外语太可惜。于是他给这名考生写了一封信,问她是不是愿意转系学中文。收到沈从文的信,乐黛云说自己“受宠若惊”,心里虽然还是想学外语,仍然回信愿意,“那时候有点虚荣心,觉得沈从文先生都亲自问你了,那还不去啊” 。

在民国,不少考生除了像乐黛云一样,被惜才的老师直接“挖墙脚”转去自己系,还有一些考生甚至不到分数线,因某一门特别出色,而被破格录取。

破格录取的先驱们

破格录取的传统始于北大教授胡适。

1917年,北京大学在上海组织了一次自主招生。刚加入北大的教授胡适在作文阅卷给出了一个满分。这名考生其他科目均不理想,数学还是零分。在招生会议上,胡适力主“破格录取”,获得校长蔡元培支持,这名考生叫罗家伦。

14年后,已经是清华校长的罗家伦,又“破格录取”了数学成绩同样糟糕的考生钱锺书和吴晗。钱锺书后来回忆:“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招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当时,虽然也分文理科,对招生比例却没有约束。文理科教育不平均,严重偏科的学生不在少数。1928年文科生占大学生的73%,1930年上升到75%。资中筠在一次访谈中解释当时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这科好或是那科好”,“我们那时候的学习方式是很自然的,碰到好老师,那门课自然就特别喜欢”。

大学教授自然不愿意放过有才能的偏科生,他们想尽办法为学生争取录取机会。臧克家在参加国立青岛大学考试时,作文《杂感》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出卷人闻一多给了98分。尽管臧克家数学零分,中文系主任闻一多还是说服青岛大学录取了他。甚至在北大出台新规则“数学零分一律不录取”后,胡适还是设法把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充和录取进了北大。

学者雷颐认为民国的破格录取,是有一定时代性的,在当今高考没法照搬。

1946年,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报考清华,差几分落榜,去了燕京大学;侄子梅祖武清华分不够,念了北洋大学。清华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也因几分之差,被清华拒之门外。雷颐说:“只有能够做到这种程度,才可以说老师有很大的权力,我欣赏你的才华,可以破格录取。当制度的透明度达不到这种程度,老师过多的权力只会导致腐败,对青年一代是极不公平的。”

民国大学破格录取的频繁出现,还源于在高考出题和录取上,大学教授有极大的自由;而在答题上,学生也拥有很大的表达自由。在《民国老试卷》中,张亚群总结当时高考的特点“不是简单、机械地考记忆,而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让学子具有发挥才华的空间。” 曾经参加过民国高考的翻译家文洁若在一次采访中谈到高考,“没什么可准备的,全靠平时的基本功”,她觉得当时的作文题《学校与社会》“不刁,发挥的余地大”。

“当时对考生的要求,跟今天是很不同的。”对比民国高考题,乐黛云评价当今高考:“出题是很大的问题。”她的不少学生曾做过高考命题人,常常把十几个人“关在一个豪华酒店里,谁都找不到”,“他们出卷回来都很不高兴,觉得憋屈”。

“那时候北大的考题最开放,国文是大学主讲老师出题,按照他的想法,测评一个大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文学水平。”乐黛云还记得当年自己写完高考作文后,一瞬间的满足感,觉得这个考试“很能发挥我自己”。

在民国,你能考上什么大学?

国文

翻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国立浙江大学 1933年)

作文

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宋子文在欧美大借款,试述其事实而评论之

(国立中山大学 1933年)

数学

几何

ABCD is a rectangle, and a straight line APQ cuts BC in P&DC extended in Q. Locate the point P so that the sum if the areas of the two triangles ABP&CPQ may be a minimum.

(南开大学 1933年)

函数

试证明在抛物线正焦弦两端点所作切点互相垂直,又若此抛物线之方程式为y^2=2px,试求其在上述二切线为坐标轴时之新方程式

(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南开大学 1946年)

英文

翻译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多行不义,必自毙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若我为上帝,我将毁灭此万恶之世界

•有志者事竟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国立复旦大学 1946年)

词汇解释

waterproof   get on with   look down upon   plain living

figuratively   simile   give up   fire-escape

on the contrary   vanity

(国立武汉大学 1946年)

作文

write a composition of no less than 200 words on the following subject:

The Evils of Civil War

(南开大学 1933年)

文科

历史

以下各年份为何重要?

1066  1215  1453  1492  1648  1789  1815  1848  1870  1914

(东吴大学 1933年)

汉征匈奴,唐擒突厥,皆含有雪耻之意,其所雪之耻何在?

(国立中央大学 1942年)

地理

日本如果南进,其与英美海军交战之形式若何?试就地理形式,判其胜负

(国立中正大学 1941年)

What industry is famous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places?

•Lancashire

•Sheffield

•Champagne

•Chemnitz

(国立交通大学 1933年)

试绘一东三省略图,并将其主要河流及主要城市记入

(国立北平大学 1933年)

公民

独裁政治与民主政治之主要区别何在?

(国立武汉大学 国立四川大学 国立东北大学 1942年)

理科

物理

北极探险者发现自己埋藏在雪中尚能保持相当之温暖,试解释之

(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南开大学 1946年)

隔青色玻璃视物,白色物体呈青色,何故?隔青色玻璃视黄色物体呈何色?(假定青色、黄色为单色)

(国立浙江大学 1946年)

化学

设有气体一瓶,仅知其可能为氯气,或为氧气,或为氢气,或为二氧化碳,或为氮气,问应用和方法及步骤,以坚定其为某气?

(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南开大学 1946年)

厨灶燃煤,他日重返厨内已为盘中之牛腩,试寻其变化之经过

(国立中央大学 1946年)

生物

画一青蛙口腔,注明其各种构造及孔口的名称

(燕京大学 1933年)

何谓性?并述性如何决定遗传,举例说明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2年)

————Vista看天下高考季特刊上线,扫码下载,新用户免费看新刊————

9 阅读:7564
评论列表
  • 2019-06-20 06:45

    在民国,我可能考不上大学[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