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在无法理解,一位中国的专家是怎么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这样的成就。”
这是一位美国的科研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疑问,其实这并不只是一位科研人员有这样的疑问。
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我国的专家能够拿出这样先进的构型,听起来是一件确实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那么这位专家到底是谁?他又是怎么突破重重难关的?

在上世纪核武器的概念被提出后,很多有能力的国家都开始抓紧时间将这个人间杀器研发出来并且投入到实用当中去。
而美国方面由于当时各方面的优势率先研发了出来,并且投入了使用。
随着核弹在日本两处工业重地造成的巨大伤害,也让全世界认识到了,核弹是必须要有的。
但是这对于我国而言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在当时我国人民的识字率还没有提升到现在的高度。
更别说研发核弹这样高科技的先进武器了,但是在当时还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科学家,迎着困难顶了上去。

其中就有我们今天说的这位于敏先生,他的一生绝对是一部传奇史诗。
他的童年算是幸运的,父亲是当地财政局的工作人员,这样的条件足以支撑他的教育。
加上他本身就非常的聪明,学东西非常快,曾经和他同窗的学生们普遍评价他是个爱钻研的人。
一旦遇到什么问题不懂,哪怕是不吃饭也要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所以这样的一股子刻苦钻研的性格,让他在高中的时候全校闻名,是老师眼中好学生的模范,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而他面对着当时五花八门的学科中最为热爱的还是物理,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在北京大学学习物理期间,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仿佛是打开了新世界的门一样。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虽然科研条件并不是很好,但他却从未熄灭心中燃烧的那团物理之火。
毕业之后他也被安排到中科院去继续进行物理方面的相关研究。
像这样的一种天才,当时的国家非常的重视,而中科院自然成为了他的广阔天地。
随着在物理学方面的钻研,他慢慢的开始对核材料学感兴趣。

因为当时美国仗着有这种武器,在世界上到处耀武扬威,很多国家受到欺负。
于敏看到这样的消息感到义愤填膺,他认为我国也应该抓紧时间研发出自己的核武器来。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也发话了,要求开展核武器方面的研究。
这正好合于敏的意,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各方面装备和人才有限。
于敏这样的人才要被充分的利用,于是钱三强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够参与到这样的项目当中。
我们知道根据后来的资料能看出,参加这个项目的保密性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可能有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无法和家人沟通。

但是于敏毫不犹豫的签署了保密的相关协议,投入到氢弹的研发当中。
奉献一生这个氢弹究竟和大家口中经常提起的核弹有什么不同呢?
实际上研发氢弹在当时甚至比研发核弹的过程更为艰巨困难。
因为双方的产生爆炸的原理是不同的,所产生的爆炸效果也是不同的。
而且氢弹作为一个问世时间不长的武器,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而且核武器已经有了前期苏联专家们出面的帮助,虽然最后专家们将关键的设备都撤走了。
但是我们的科研人员最起码还是对一些方面有了初步了解。

在这样的环境下,于敏和一些当时的科研人员还是下了劲研发。
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的爆发,百姓们欢呼雀跃,大大的提振了士气。
于此同时也对氢弹研发的工作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强心剂,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两年多后,氢弹成功问世,这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
而之所以氢弹能够研究出来,于敏构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这个构型是绝对的机密,要知道在当时关于氢武器的构型全世界只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研发出来的。

要知道二战结束后的美国科研条件是什么样的,另一种就是我们今天提到了于敏构型。
甚至在很多方面来说,于敏的所提出的这个构型比美国方面提出的更有优势。
可是研发这个构型的路却是充满了艰辛困难,他和家人几乎断了联系。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要保守相思之苦,却只能拿着家人的照片看。

而工作的环境也是充满了危险,毕竟这属于极度高危的工作。
稍微一个小心,就会受到辐射的影响,当时有一部分专家都是因为被辐射到,以至于身体上得了很多难以治好的怪病。
我们现在来看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真的是大家难以想象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科研人员的存在,我们的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参考资料:
国之脊梁!这个名字曾绝密28年——上观新闻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他的“简历”只有13个字,名字曾是国家最高机密——于敏——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