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中国当时处于封建自然经济状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中英国长期处于入超地位。为改变这一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人民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社会经济也受到极大破坏。
1840年6月,英国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英军沿海北上,进攻厦门、定海等地。清政府在战争中表现出腐败无能和军事技术的落后,清军在与英军的战斗中节节败退。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随后又攻占了广州、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地。1842年,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此后,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鸦片战争也惊醒了部分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由此开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为了彻底摧毁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日本决定进攻威海卫,这是北洋水师的重要基地。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港湾形势险要,设防坚固,但清政府在战争中战略失误,导致威海卫的防御面临巨大压力。
1895年1月,日军在山东荣成湾登陆,抄袭威海卫后路。北洋水师腹背受敌,丁汝昌等将领率舰队进行了顽强抵抗。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指挥不力,以及部分清军将领的临阵脱逃,威海卫陆地防线逐渐被日军突破。日军占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后,用炮台火炮轰击港内的北洋水师舰艇。北洋水师在港内坚持作战,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但舰艇损失惨重。
在日军的围攻下,北洋水师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丁汝昌拒绝了日军的劝降,在绝望中自杀殉国。随后,北洋水师剩余舰艇投降,威海卫被日军占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威海战役的失败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清政府耗费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覆灭,这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这场战役也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推动了戊戌变法等一系列变革运动的兴起。
鸦片战争和威海战役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反映了中国在近代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民族危机,也促使中国人不断反思,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