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打响“海陆空”三栖作战:消耗外汇、放开限购、汽车换新

邹狂 2024-05-13 03:09:35

前言

我在上篇文章说过,今年5月正是我国打响对外经济反击战的绝佳时刻。

显然上面的人也是这样想的,4月底经济工作议事结束后,关于第四波拯救楼市的浪潮便席卷而来。

这次力度之大远超过往时期,除北上广深津以外,全国三百多座地级市几乎一夜之间放开了限购举措,叠加自然资源部门要求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将暂停土地供应的措施,新一轮“降价去库存”即将来临,届时楼市能否复苏尚有待观察。

不过,随着我方与外部势力就经贸展开的较量步入白热化阶段,尽管外贸顺差有所收窄,但体量却也同比增长许多,薄利多销正在打开除了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外的区域性市场,然后是今年以来对外来人员落地实施六日内免签且对多国展开单方面免签的举措,加上广交会等知名国际会展持续发力,来华旅游或经商的人数创下自疫情以来新高。

另外,国内“五一”假期旅游出行人数及人均消费等数据恢复至2019年水平,揭示社会面消费已实现阶段性复苏,不仅使国内各个旅游景点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还带动了诸如日本、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的旅游消费,可见我国消费能力辐射范围之广。

除此之外,得益于针对全球跨境企业实行统一征税、细分亚裔族群、芯片和科学法案等举措,原本外流至海外的华人财产或资本,其等产生的资金又回流至港股,甚至变成北向资金投资A股。

虽然还有大部分存在于新加坡或开曼群岛,但仅这一小部分回流便形成了绝佳的市场预期,致使我国资产价格和货币汇率在面对外部打压时仍坚挺如初,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对外打响经济保卫战和反击战的底气。

然而,外部的情况却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水深火热。

尽管欧美地区通胀高企,但对比至高时刻可以说已经步入冷却状态,只要解决本土供应瘫痪常态化、构筑灵活响应的商品供应链等问题,此刻顽固的通胀便会彻底“退烧”,加上美联储适时降息的预期,现阶段的问题并不足以成为击溃外部经济体系的症结。

如今国内很多人认为,只要美联储采取降息措施,便是我方的绝对胜利,届时大洋彼岸或将永远失去掌控全球经济命脉的机会。

平心而论,持有这般想法的人,要么根本不具备国际政治视野,以及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要么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利益而刻意迎合民粹,前者乃蠢,后者则是又蠢又坏。

我在之前写的文章提到过:

一来,无论是降息还是加息,短期对大洋彼岸来说都是百利无一害的。

二来,千万不要陷入外界对其等所产生的刻板印象的陷阱当中。

比如大洋彼岸的产业空心化、欧洲地区的债务危机等等,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把他们看成唯利是图,从而不具备基本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资本家”。

要知道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是对方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制造出来的思想产物,也不要把他们看成是一盘散沙,俄国对欧洲出口天然气的市场份额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从70%骤降至5%即是最好的证明。

三来,千万不要小瞧他们的决策。

就好比这次的细分亚裔族群法案,看似是将华人的海外资产拱手退还给我们,但凡有点社会学常识的人就知道,既得利益群体与中底层被剥削群体是无法共处于一个“利维坦”的,真要按照卢、温两人的观点执行下去,接下来迎接我们的必然又是一场与经济建设完全背道而驰的社会互害。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倘若上述做到了“知彼”,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知己”,不只是要知晓自己的优点,还得做到自省,清楚自己的劣势和短板所在。

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制定出一份无限接近于完美的战略行动方案。

接下来,本人基于多年对于国内外势力各个优劣进行过相对客观且充分的分析,斗胆提出我国经济对外发动反击的战略方针,利用“海陆空”三栖作战的军事概念,涵盖当前我国发动对外反击所有的行动可能性,结合近期上面采取的举措,最终形成三大行动指示,它们分别是:

代表“海域作战”的消耗外汇,因其乃中低端制造和对外贸易出口相结合的行业在面临增长困境时所采取的解决方案之一,并且与海上航行运输行业息息相关,故而属于“海战”范畴;

代表“陆域作战”的放开限购,因其乃国内第一大行业即房地产市场在面临下行困境时所采取的解决方案之一,故而属于“陆战”范畴;

代表“空域作战”的汽车换新,因其近期逐渐取代房地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首要引擎的优异表现,加上其产业链的技术进步有助于航空航天事业,以及未来对于“低空经济”的实现极有可能需要从当前汽车形态进化迭代的本质,故而属于“空战”范畴。

消耗外储保汇率,稀释国储保房价

2021年那会儿,正值海外疫情“风头正盛”。

由于我国率先控制住首波疫情的冲击,并且一直防止外来毒株入侵,在当时取得阶段性胜利,生产线带动整个供给链逐渐恢复元气。

于是,全世界的需求如潮水一般涌入神州大地,因为彼时只有我们具有能力,输出足以满足整个地球的巨大产能,各种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资纷纷生产出来,并发往全球各地。

彼时,我国对外出口达到历史峰值,创汇规模乃数千亿美元,原本面临大部分海外美元债到期的泰山压顶之势,瞬间被这轮“泼天富贵”成功化险为夷。

然而,自从2022年以来,海外大部分地区在疫苗接种数量达标后,竟然选择与疫情共存。

尽管其等经历了最凶猛的一波疫情冲击,但随后却奇迹般地解除防控,整个社会恢复往日作息,本土生产和供给也开始跟上步伐,不再依赖我们输出商品。

直到现在,我国贸易出口量经历了短暂且剧烈的波动后,虽然依旧保持一定增长,但其结构和各商品的单位价差大幅收窄。

这意味着,与此前相当的商品,如今竟然贴近成本价售出,更遑论有无溢价空间。

翻开外贸结构一看,原本需大批量出口至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货物,如今转而出口至中东、东南亚、北非等第三世界地区,或是采取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变相抬高相关商品的售卖价格,对控制价格上涨来说百害无一利。

目前看来,无论是外贸出口的结构,抑或是其创汇能力无疑都大打折扣,加上后疫情时代下全球化格局波云诡谲,外部势力欲要重建一个把我方排除在外的经贸体系,倡导双边主义而非多边主义,将我方置于“二次入世”的危险境地。

面对如此险境,我方本来留有一线生机,那就是自2008年伊始,一跃成为对内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型行业——房地产的商品房市场,只要其行情企稳,便能对宏观经济起到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的积极作用。

怎知命运就是喜欢愚弄刻苦勤奋之人,让他们的认知跟不上世界的瞬息变幻,最终还要为自己的苦难负责。

2015年,楼市库存达到历史峰值,将近一半地级市的住宅去化周期皆超过三年。

于是,上面开启“涨价去库存”,实施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项目,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还为此设立了抵押补充贷款等金融结构性工具,旨在于实现楼市去泡沫、去库存、去产能的目标。

结果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金融结构性工具的设立并没有受到法理上的任何约束,加上我国金融行业存在诸多结构性失衡的特殊情况,根据经济学家格林斯潘提出的金融加速器(或是叫金融放大镜)理论,在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金融市场里,具有信贷扩张能力或相关功能的金融工具会加剧不良贷款规模膨胀的风险。

而这就是实行“涨价去库存”这么多年来,非但没有将楼市库存降下来,反而还推高了整个社会所有部门的负债率和杠杆率,以及生存所需的各项成本价格的根本原因,而不只是楼市涨价带动所有生产资源的价格也一并上涨所致。

直到2021年,这种金融加速趋势连带楼市泡沫一起被放大,众多房企仍然采取高周转的开发模式建房和售房。

彼时,上面看到了其潜在风险并大为吃惊,赶紧出台限制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举措,并且正式打响推翻压在居民头上“三座大山”的运动。

尽管如今看来,此番行动乃人为造成的决策合成谬误,但当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尚且还有强势的出口贸易,以及逐渐恢复过来的大宗商品消费这两驾马车能够正常运行,于是给了上面和民众极强的信心,说干咱就干,丝毫没有把未来的不确定性放在眼里。

后来的事,身为历史见证者的大伙儿也都知道了:2022年一整年才是防疫最艰难的时刻,加上大洋彼岸的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对我方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自2019年以来,中概股、港股,以及A股的股票资产缩水了将近一半;2022年以来,我国主权货币兑美元汇率从六区间下降到七区间;2021年以来,我国新建商品房价格整体下降30%,部分地区新房价格甚至腰斩,二手房价格更是下降近七成。

若不是自2022年以来,我国每年消耗外汇储备占总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或许主权货币的汇率乃至以其计价的大类资产价格将进一步下行。

另外,国内实则一直处于“大放水”的状态。

下调存贷款利率、MLF,以此同步下调LPR,还创设了诸多定向的金融工具,用以创造基础货币,结果却因为楼市的逆周期下行,以及资产负债表衰退,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流动性陷阱。

从M2与M1的剪刀差于近两年来始终刷新历史极值、CPI连续20多个月不及预期、PPI一直处于负值区间、PMI老是在荣枯线上下徘徊波动,以及社融规模增速始终跑不赢货币发行增速,加上其结构性分化越发突出,个人住房贷款长期萎缩,而行政类投资却长期高企,可以看出市场投资者和社会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同样达到历史极值。

尽管使出诸如成立平准基金拯救股市,或地方汇金向房企提供流动性等各种财政手段,均在资产负债表衰退乃至流动性陷阱面前无济于事。

不过,目测接下来仍将通过持续消耗外汇储备力保汇率稳定,以及稀释国有资产储备力保诸如商品房等大类资产价格的稳定。

楼市将放开限购,为复苏最后一搏

说完消耗外汇,我们紧接着来看一下放开限购。

近期,关于拯救楼市的行政举动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

先是在4月经济工作议事上只字未提“三大工程”项目,原本被众人寄予厚望的“棚改2.0”,如今既没有提升行动的优先级,也没有资金面上的大动作,甚至还在重要议事上将其剔除,不再提及。

随后是议事结束,国家自然资源部门要求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地级市不能再供应土地,而去化周期在18-36个月内的地级市将减少土地供应,至于在18个月内的地级市持平或少量增加土地供应。

再来就是劳动节一过,除北上广深核心区域以外的全国其他地区几乎一夜之间解除了针对新建商品房的所有限购措施。

尽管我曾在之前写的文章里提过,复苏楼市的三个决定性举措,其中有一个就是全面取消限购,但我认为需要及时采取该措施,才能限制住商品房价格探底的趋势。

目前看来,在商品房价格已经下跌了至少三成的情况下,即使是放开限购,也无法阻止房价持续下行的强大势能,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一、无论是刚需,还是改善性需求,早就在几年前即楼市“涨价去库存”的时候几乎被透支完毕,如今就算放开限购,购房需求也所剩无几;

二、取消限购作为拯救楼市的关键性措施之一,看重的是施政时机,只因我国楼市的市场化程度并不充分,存在被金融加速器利用的巨大漏洞。

一旦错过最佳施政的时机,则交易信息就会变得非透明化,继而影响到决策者和市场投资者的主观判断,使其等决策脱离客观现实的依据;

三、限购措施本身作为非市场化的调控手段,自打其实行的那一天开始,商品房市场便失去了自主调节价格和供需的功能,或许其本不该存在。

综上分析,这般看来,唯有降价去库存这一招,才能让楼市逐步止住下行趋势,然后触底反弹。

至于能否彻底复苏,关键还得看其他两个措施:取消公摊面积、征收房地产税。

前者作为“非人性化”的制标性措施,早就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而后者则不仅是楼市止跌企稳的唯一方法,还是众多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行政主体得以转型并增加财政收入的不二法门。

话说,能否通过除了降价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楼市去库存?

我曾在之前写的文章里对“涨价去库存”狠狠地批判过一遍,并且给出不能再利用这个方法进行楼市去库存的观点。

至于对“既不是涨价,又不属于降价”的手段,也就是使商品房价格长期处于横盘的方法,民间称其为“平价去库存”,我倒觉得虽然可以尝试,但我敢肯定的是,其对楼市去库存的效果绝对没有降价去库存那么好。

假设使用降价的方式就能让楼市于2030年前见底,并于2035年前彻底恢复至繁荣时期,而诸如视去化周期从而增减或持平土地供应等“平价去库存”的方式,则使楼市多晚个几年才能触底反弹。

所以说,对比涨价或平价去库存,还是降价去库存的方式对楼市尽早复苏更有用。

新能源汽车换新,一亿辆在所不惜

分析完放开限购和降价去库存,我们来看一下以新能源尤甚的汽车行业的“以旧换新”举措。

近段时间以来,上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可谓不小,且态度越来越积极,也越来越坚决。

今年一季度,汽车产业成功超越房地产,成为我国增量最大的行业,这背后折射出来的不只是越来越内卷的新能源汽车势力,还有上面对于经济转型的意志越发坚定。

然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遭遇了诸多阻碍:

首先是大洋彼岸即将对我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征收100%的进口关税,难保欧盟不会效仿,加上新能源汽车说白了就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方面尚不足以引领商业范式革命。

其次是其市场份额并非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挤占传统燃油车而来的。

再来,我对新能源汽车过度饱和的市场状况提出以下两点担忧:

一来,假设政策补贴全面退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劣质产能出清,预示着大量资源被过度开发,从而遭遇实质性浪费;

二来,如何使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既不至于挤占供电存量,而是通过能源革命形成供电增量,以此改善发电结构,还有发电机及电池报废后引发的处理污染问题。

也就是说,围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端问题,从始至终只有三个:清洁能源、环保材料,以及自动驾驶智能系统。

话说回来,针对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一亿辆以旧换新”活动,实现的难度有多大?

我认为,汽车乃工业耐用消费品,从一开始就不具备类似于金融资产的保值属性,加上其一经使用就是五到十年甚至更久的商品特征,想要做到以旧换新的补贴成本低于其维修成本,即增加补贴收益以覆盖往后维修所需的费用,其实是很难的。

另外,活动的钱从哪儿来?

即使成功做到了,在没有真正解决围绕新能源汽车的三大问题之前,可能会对可预见未来的社会造成诸如能源不够清洁或材料不够环保,从而污染环境,以及自动驾驶技术不够成熟,导致各地车祸事故频发等恶劣影响。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我国不仅要打响对外经济反击战,还得从战略层面采取“海陆空”三栖作战的方式,才能制定出无限接近于完美的行动方案,然后一举歼灭敌方的有生作战力量,取得这场反击战的最终胜利!

对外经济反击的三栖作战计划分别是:消耗外汇、放开限购、汽车换新。

总之,通过消耗外储稳汇率、消耗国储稳房价这类短期应对的措施,加上楼市全面放开限购、开展一亿辆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活动等决策的落实,我坚信未来的宏观经济一定会复苏起来,十四万万同胞的生活质量也能更上一层楼!

作者:​

——END——

12 阅读:4092
评论列表
  • 2024-05-14 10:17

    还有人购买房子吗?早被掏空了。还为房贷,物业费发愁。

    里芬斯塔尔 回复:
    有啊,不少有钱人还在买房,不过买的不是我们国内的罢了。
  • 2024-05-14 17:12

    3亿多辆汽车的保有量,按10年使用年限,每年单单存量替换(假设每个有车的人都会废旧换新)就是3000多万。比如今的年销量还高!

  • 2024-05-14 15:00

    胡说八道

  • 2024-05-14 17:56

    换不换车首先是收入得稳定,家庭没用其他大的开支

邹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