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万买奢侈品全是假!平台只赔100块,这合理吗?

徐晃看时尚穿搭 2025-04-25 17:11:23

“花2.4万在直播间买了5双麦昆小白鞋和3条Gucci皮带,结果全是假货?”最近上海市民赵先生的遭遇,让无数网友气到拍桌。

3月20日至24日,他在“Runtoo奢品”“三合奢品”两家直播间下单后,收到的商品却散发刺鼻异味、金属件氧化,和正品质感天差地别。

为了验证,他先后通过得物APP图片鉴定、双重检测,甚至自费5700元找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检测,结果全是“不符合品牌方已售商品特征”的铁证。

可面对这些白纸黑字的假货报告,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案居然是“退货退款+100元优惠券”——这哪是解决问题?

简直像在打发人!

维权路有多难?消费者自费5700元,平台“死循环”敷衍

从3月29日开始,赵先生的维权路就像掉进了“死胡同”。

第一次联系平台,客服说“24小时专人处理”,结果48小时后才回;之后每隔48小时,不同工号的客服轮番打电话,但说的都是“退货退款+100元优惠券”那套话。

哪怕赵先生向相关部门投诉,平台的回应依然纹丝不动。

截至发稿,他已经接了9通内容一模一样的电话,崩溃到反问:“我花5700元做的鉴定,就换不来一个公道?”更让人心寒的是,涉事的两家店铺早就搜不到了,而根据赵先生提供的截图,这两家店此前已经卖了3341件商品,仅麦昆小白鞋一个链接就卖了95双。

按“假一赔三”算,单这一个链接的赔付金额就超百万——可平台连“假一赔一”都做不到,这不是明摆着“护短”吗?

直播售假不是个例!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潜规则?

赵先生的遭遇,其实是直播电商售假乱象的一个缩影。

往前看,2020年上海就有淘宝直播间靠“迪拜港大叔包包治百病”等账号,卖假LV、Gucci、DIOR,销售额超千万,19人被批捕;2024年,还有网友在抖音直播间买鞋,收到的竟是假Gucci,平台同样只肯退货退款;甚至更早前,淘宝“麦昆小跑腿”店铺也因卖假鞋被投诉,消费者收到发霉、异味的鞋子,商家却连购买小票都拿不出。

这些案例里,平台的反应如出一辙:要么装“不知情”,要么用“退货退款”打发,鲜少主动承担责任。

为什么平台敢这么敷衍?

一方面,商家售假成本低、利润高。

有档口老板曾直言,高仿奢侈品来自莆田等地代工厂,成本低到难以想象,挂上“正品”标签就能翻倍卖;另一方面,平台对商家的监管几乎是“走过场”。

虽然平台规则里写着“售假清退+罚款”,但实际操作中,只要不出大问题,平台更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直播间的“上亿销售额”能给平台赚流量、赚抽成,至于消费者的投诉?

反正“100元优惠券”成本低,拖一拖、耗一耗,很多人就放弃了。

消费者的钱不是“冤大头”!平台该担的责跑不了

但法律可不惯着这些套路。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说,平台要是明知或应知商家售假却不管,就得和商家一起担责。

赵先生的案例里,直播间主播多次强调“官方正品”“假一罚四”,平台却放任这些虚假宣传;店铺卖了3000多件商品,平台不可能完全不知情。

这时候还只让消费者“退货退款”,明显是在逃避责任。

网友们的愤怒,也藏着对“公平”的渴望。

有人说:“2.4万不是小数,普通家庭买奢侈品是图个开心,结果买到假货还被敷衍,换谁不气?”有人反问:“平台赚着商家的钱,出了事却让消费者自己扛,凭什么?”更有人提醒:“现在直播间卖假货的太多了,普通消费者哪懂鉴定?平台不把关,我们还敢买吗?”

直播电商要“长红”,得先给消费者“安全感”

赵先生的故事,撕开了直播电商的一块“遮羞布”:当“上亿直播间”的亮眼数据和“百元优惠券”的敷衍处理同时出现,受伤的不只是消费者,更是整个行业的信任。

要让直播电商真正“长红”,平台必须硬气起来——不是出事后“协助联系商家”,而是事前严审资质、事中监控宣传、事后主动担责;监管部门也得动真格,对售假商家从重处罚,对“护短”平台连带追责;消费者更要留个心眼,遇到问题别忍气吞声,该鉴定就鉴定,该投诉就投诉。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消费者愿意为“正品”买单,图的是信任;平台要想走得远,靠的也绝不是“100元优惠券”的敷衍,而是对每一笔订单的认真负责。

什么时候平台把“消费者权益”放在“流量”前面了,直播电商的“信任感”才能真正回来。

0 阅读:18

徐晃看时尚穿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