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在和硫酸、硝酸、盐酸打交道的日子里

等高线里说故事 2024-05-05 09:29:21

我读的专业是地质行业的小众专业——金刚石制品专业。这个专业本来和各类酸不会打交道,但我后来却只从事了和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酸处理。

先说说酸处理主要是干什么的?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石墨和触媒在一起,经过高温高压转化成金刚石。酸处理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已经转化成的金刚石从石墨片里提取出来。生产出来的金刚石,通过烧结工艺镶嵌在钻头、锯片上,主要用于地质、冶金、矿山岩心等的钻进。

当时在酸处理工作的都是女性,平均年龄不到30岁,因为这项工作有毒有害,且有危险。女性心细,工作起来相对更安全。

所有工作人员,不论春夏秋冬,都戴着棉口罩,穿着长衣长裤白大掛和过膝雨鞋,手上也戴着过肘关节的胶手套。总之,除了眼睛,身体的其他部分都要包裹起来。

每天压好的石墨片运到酸处理车间后,我们便开始了金刚石的提取工作。

首先是酸洗。直径一米的大塑料盆里装好大半盆石墨片,两个人抬到车间后面,再抬一桶硫酸,徐徐倒入盆中。然后拿铁锹翻拌,翻拌均匀静置一会儿后,注入自来水,顿时白色浓烟升起。继续用翻拌,用水冲洗,冲掉部分的石墨,直至水变清澈。

然后是电解。将淘洗好的石墨片拿到电解室电解。电解的设备很大,占了一间屋。电解设备上铜板片连接到旁边一间房,房里摆着八个瓷缸,每个瓷缸里放一个装满石墨片的布袋,两边放上锌板,缸中是配好的电解液,通过电极反应,经过几天后,石墨片变成泥,掉入缸中。由于电解液里有盐酸、硝酸,长期挥发后,电解室的墙壁上都是黄色的。

其次是分离。电解泥捞出后,进行冲洗,然后取适量加入1000毫升的玻璃杯中,加入盐酸,放在电炉上煮。这道工序煮了后仍然有杂质,取下来淘洗,再放入烧杯中加入王水(盐酸、硝酸、硫酸混合物)煮,当全部颗粒为亮晶晶的黄绿色,提取工作才算基本结束。一个烧杯里的金刚石分离,通常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

再次是淘洗。提取完成后,淘洗也是重要的工序。每个烧杯里的金刚石要求是淘洗二十遍以上。站在水池边,拿着胶棒,接水,搅拌,沉淀,倒水,再接水、搅拌,沉淀、倒水,循环反复。有时要洗四、五杯金刚石,胸前的衣服都会溅湿透。

最后是烘干。淘洗干净后,倒入盆中,用钢勺翻搅,直至烘干。

酸处理车间坐落在单位的一个角落里,二层楼房,靠着围墙,围墙外面是农田。

酸处理车间的电解设备是二十四小时运转,人员都是两班倒。

夏天最难熬。每个房间都没有空调设备,但依然要全副武装,每天早上完成电解室的取泥工作就早已汗流浃背。一个白班下来,身上都是汗味,常常要在下班之前躲到偏僻的房间,拿着水管冲个凉水澡,才能换上衣服回家。

有一次上早班,大家正在换衣服,突然我身边的女同事一声尖叫,把我吓了一个趔趄,我才穿了一条裤腿,站起来正准备穿第二条裤腿。

“怎么了?”我循声望去,只见她甩掉了正准备穿的雨鞋。

她指了指雨鞋,说:“蛇——”。

我最怕软体动物,听到是蛇,我一下跳到椅子上,也不敢动。过了一会儿,车间组长拿起雨鞋,把鞋口往下抖了抖,倒出了一条干蛇,原来是虚惊一场。这双雨鞋好久未穿,蛇不知什么时候钻了进去。

夜班除了完成白天未完成的工作外,主要就是看电解反应情况。电解液少了就往缸里加电解液,电极反应不好就用砂纸打磨铜板,保证接触良好,促进电解反应。有一次我去电解室取锌板,推开电解室门,只见一条蛇正挺直了腰杆直楞楞地望着我。我大声惊叫,赶紧后退,直到蛇溜走,还惊魂未定。

车间挨着农田,夏季蛇出没也不奇怪,但人蛇共舞的日子确实让人心有余悸。

晚上休息,两个人就睡在长椅子上。长椅子就是七八十年代开会的那种棕红色的长靠背椅,中间划条线,头朝中间,人睡在椅子上,然后在腿那里再加个方凳,就可以休息了。冬天睡在椅子上太冷,就裹件军大衣,把电炉打开,迷迷糊糊地休息一下。

在那里睡觉还要耳听八方。听到房间外面有动静,就叫醒同事,拿着电筒,到外面去看一下有什么情况,因为酸处理车间发生过偷盗事件。有一次我上夜班,总听到窗户外面有走路和跳动的声音,我和同事不停地出去看,后来这个声音没有了,我们才放心地躺了一会儿。

两年时光,在人生的记忆里转瞬即逝,但那段职业记忆却永远刻在了我心里。虽然苦,但我依然要感谢生活对我的馈赠,因为那是我一生中独一无二的经历,是我人生中看到的不一样的风景......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