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亲近一点比较好。
这种观念,看似正确,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
难道说,距离越是亲近,关系就越良好吗?这是不可能的。
就跟吃饭一样,天天让你吃牛肉饭,只要你连续吃一头半个月,你就会感觉到腻,甚至于反胃。
人性,对于任何人与事儿的容忍度,总是存在一个“阈值”的。
没有超过阈值,还能接受。可要是超过了阈值,就无法接受了。
吃过亏才明白,缺乏距离感的关系,就是一场劫难。
02
距离越近,矛盾越严重。
对比一下婚前跟婚后的感情状态。
结婚之前,还在热恋,相信每个人都特别兴奋,恨不得跟恋人天天见面。
由于感情热烈,且亲近的时间不多,所以对于恋人特别喜欢。
结婚之后,跟爱人同床共枕了,抬头不见低头见,双方就容易心生嫌隙,出现一种厌恶,想要对另一半发脾气的感觉。
由于相处的时间久了,感情被时间消磨了,冲淡了,所以跟另一半的关系,就容易从热恋、喜欢,转向嫌弃、发脾气。
可以这样理解,距离亲近,等于用放大镜看人。你只能放大对方的缺点,而看不到对方的优点。
为什么心理学家都强调“距离感”?就是因为缺乏距离感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场充满矛盾的劫难。
03
深挖人性:距离太近,会让新鲜感,快速流失,
每一年春运,无数在外打工的游子,都会不远千里、万里,回到老家陪伴父母。
望着一年未见,而又垂垂老矣的父母,相信无数游子都会眼眶湿润,眼泪止不住。
为什么?就跟“一年未见”这四个字有关。
反之,如果跟父母天天见面,白天不见晚上见,那就不会珍惜跟父母的感情,甚至觉得,父母落后、老土,不想跟他们住一起。
为什么?就跟“天天见面”这四个字有关。
人性对于“新鲜感”,那是存在“极限”的。一年未见,有新鲜感,所以无限的思绪、感情,都会涌上心头。
反之,天天见面,没有新鲜感,所以无限的厌烦、嫌弃、不喜欢等等的情绪,都会涌上心头。
跟父母的关系,尚且讲新鲜感,跟别人的关系,就更是如此了。
04
人与人之间,始终是需要保持“距离感”的。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还是外人好,而身边人不好?
上文已经说过了,跟身边人接触多了,就厌恶了;跟外人没啥接触,就有好感了。
本质就是,对于得到的一切人与事,不珍惜。而对于得不到的一切人与事,特别渴望。貌似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这,就跟“距离感”有关。
眼前拥有的一切人与事,比如父母、伴侣、子女、朋友,都跟我们没有什么距离感,那我们也就不会珍惜他们。
那些得不到的人与事,比如前任、转身而去的某某,都跟我们有着一定的距离感,那我们就会对他们情有独钟。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跟任何人相处,包括身边的亲人,都要保持距离感。
少点过分亲近,多点私人空间,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大家都有所保留。多年后,你会发现,大家的矛盾减少了,感情可能更好了。
05
写到最后
人与人之间靠得太近,就是一场劫难。
跟父母天天见面,别说失去耐心了,也许嫌弃感会油然而生。
跟伴侣白天不见晚上见,没有任何私人空间,别说吵架了,也许还会愈发反感。
跟朋友经常聊天,别说双方会各自放大对方的缺点,也许还会反目成仇。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应要有所保留。试想,一个月没吃牛肉饭,跟天天吃牛肉饭,会是一个滋味和满足感吗?
肯定是存在差距的。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任何人都有好处。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