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态度重大转变,退货全部苏35!再次对俄挑明立场,中国要警惕

桃桃怡宝 2025-04-22 14:48:15

【前言】

人们为了利益蜂拥而至,又为了利益匆忙离去。古人说得一点没错!

在俄乌战争期间,伊朗成为俄罗斯的重要盟友之一。为了表明其立场,伊朗不仅向俄方提供了超过6000架"见证者-136"型无人机,还在俄罗斯本土建立了无人机生产基地。这款无人机凭借其成本低廉、性能可靠的特点,在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支援了俄军的作战行动。这种深度合作凸显了伊朗对俄罗斯的坚定支持。

美国和北约等西方阵营多次公开批评伊朗,并威胁实施经济制裁,要求其停止对俄罗斯的军事支持。面对这些国际压力,伊朗并未示弱,而是选择低调应对,继续坚持原有立场。

伊朗和俄罗斯的关系相当铁。

但我已经多次强调——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以各自利益为核心。各国交往的本质在于追求自身发展,而非维持长期不变的盟友关系。这种现实主义的观点表明,国家间的合作与对立往往取决于彼此利益的契合程度。当利益一致时,国家可能结成联盟;当利益冲突时,友好关系就可能破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始终是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非单纯的友谊或敌意。这种基于利益的国际关系模式,构成了现代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

伊朗一察觉到自身利益受损,马上就对俄罗斯转变了态度。

伊朗公开表态,决定取消从俄罗斯采购的苏-35战机订单,这一举动清晰传达了其立场。

伊朗与俄罗斯的关系近期出现了一些摩擦,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在叙利亚问题上,两国的立场存在分歧。俄罗斯支持叙利亚政府军,而伊朗则更倾向于支持黎巴嫩真主党等什叶派武装。其次,在能源领域,俄罗斯试图扩大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伊朗的石油出口空间。此外,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竞争也加剧了矛盾。至于中国的参与,主要源于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俄罗斯的重要经济盟友。随着中东局势的变化,中国需要在伊朗和俄罗斯之间寻求平衡,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这使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因此,当伊朗和俄罗斯出现矛盾时,中国不可避免地会被牵涉其中,扮演调解者和利益平衡者的角色。

【伊朗:我要退货!】

伊朗国防部长阿什蒂亚尼宣布,伊朗决定取消与俄罗斯签订的24架苏-35战斗机的购买协议,并且不会继续采购苏-30SM战机。这一决定意味着伊朗将不再推进这两项战机采购计划。

这番言论一经发表,立刻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最近,伊朗一直在催促俄罗斯尽快交付苏-35战机,但突然间态度却发生了转变,不再急于接收这批战机。这种突然的变化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伊朗的立场改变?

伊朗迫切希望获得苏-35战机,这与以色列最近的军事采购直接相关。以色列从美国购入50架F-35以增强其空军力量,这无疑对伊朗构成了压力。面对这一情况,伊朗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维持军事平衡。苏-35的引进正是伊朗应对以色列军事升级的关键举措。

在俄乌冲突升级后,伊朗选择站在俄罗斯一边,向其提供无人机技术支持。这一决定源于两国长期的地缘政治合作,伊朗希望通过支持俄罗斯来维护自身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同时,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压力,伊朗也将俄罗斯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通过提供无人机等军事装备,伊朗不仅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还能巩固与俄罗斯的同盟关系,以应对国际社会对其核计划的质疑和制裁。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伊朗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外交策略选择。

俄罗斯近期与伊朗达成了一项军售协议,计划向后者提供24架苏-35战斗机。这一决定引人注目,因为当前俄罗斯正深陷与乌克兰的军事冲突,其自身武器装备供应也面临紧张局面。尽管国内战事吃紧,俄方仍选择对外输出先进战机,显示出其在军售方面的战略考量。苏-35作为俄罗斯空军的主力机型,此次交易不仅有助于巩固俄伊军事合作,也反映出俄罗斯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布局。这一军售行为发生在俄乌战争持续进行的背景下,凸显了俄罗斯在军事外交领域的多重考量。

伊朗为何突然改变立场?这一决策背后有多种因素。首先,国际局势的变化对伊朗的外交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其次,伊朗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也在推动其调整战略。此外,与相关国家的谈判进展不顺,导致伊朗重新评估其立场。最后,伊朗可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放弃原有计划更符合其国家利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伊朗做出了这一决定。

【伊朗为什么不要了?】

伊朗国防部长阿什蒂亚尼对此事也发表了看法,他表示——

伊朗此前与俄罗斯达成了引进苏-35战机的合同,但随着本国航空工业的进步,伊朗已具备自主生产同类战机的能力,因此决定终止这项采购计划。

在我看来,伊朗国防部长的言论明显夸大其词。伊朗目前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可能研制出第四代半战机。要知道,以色列已经装备了更为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这足以说明两国在航空工业上的巨大差距。

我认为伊朗选择退货主要有两个原因——

俄罗斯在某个场合的言论引起了争议。

伊朗与周边海湾阿拉伯国家在部分岛屿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双方均对大通布岛、小通布岛以及阿布穆萨岛提出主权要求。这些岛屿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导致伊朗与邻国在该问题上长期存在分歧。双方均从历史和法律角度出发,各自提供了相关依据来支持其领土主张。这一争端已成为影响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俄罗斯公开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在与伊朗的领土争议问题上的立场,强调相关分歧应通过双方直接对话或诉诸国际司法途径来妥善处理。莫斯科方面主张,任何领土争端都应当遵循和平解决的原则,避免使用武力或单方面行动。这一立场体现了俄罗斯在中东地区事务中倡导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冲突的一贯主张。同时,俄罗斯也暗示,如果双方无法通过直接谈判达成一致,可以考虑借助国际法院等第三方机制来公正裁决。

伊朗对此感到极度愤怒,这些言论直接触犯了其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这种挑衅性的言辞无疑是对伊朗国家利益的无视和侵犯,激起了伊朗方面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针对俄罗斯的言论发表了严厉批评,明确表示这三个有争议的岛屿从历史到现在都是伊朗领土,未来也将继续如此。发言人强调,俄罗斯不应插手伊朗的内政事务。

俄罗斯的言论是否只是无心之失?

从我的角度来看,俄罗斯不至于做出如此不明智的举动。

俄罗斯发表此番言论,主要是为了拉拢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这些中东国家坐拥大量石油储备,而俄罗斯的真正目标正是这些宝贵的能源资源。通过建立友好关系,俄罗斯希望在未来能够获取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以增强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

有人可能会疑惑,俄罗斯本身就是石油生产大国,为什么还要争夺这些石油资源?

对俄罗斯来说,只要中东国家停止向乌克兰提供石油资源,就能达到战略目的。

对手的实力减弱了,自然意味着你的竞争力增强了。这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对方处于不利局面时,你的优势就会更加明显。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往往能带来实质性的战略优势。

俄罗斯最终败给了伊朗。

伊朗不仅希望获得成品,还渴望掌握相关技术。

伊朗向俄罗斯采购苏-35战斗机,其目的不仅在于获取现成的战机,更希望掌握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通过获得这些技术,伊朗将能够在国内自主生产战机零部件,从而减少对外国进口的依赖。

伊朗方面还向俄罗斯表达了获取苏-35战机后续保养技术的意愿,因为战机维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俄罗斯明确表示不接受伊朗提出的条件。莫斯科方面对德黑兰的提议持否定态度,直接回绝了伊朗的请求。俄方立场坚定,没有给伊朗留下任何商量的余地。这一决定体现了俄罗斯在处理与伊朗关系时的原则性和独立性,同时也反映出两国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俄罗斯的这一表态,无疑会对两国未来的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笔者认为,伊朗提出的这些条件确实有些超出了合理范围。

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各国都不会轻易对外出售先进战机的关键技术,尤其是涉及核心机密的军事装备。这种技术转让不仅关乎国家安全,更直接影响军事实力。因此,各国都会对这类敏感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核心技术外泄。

在个人交往中,教会别人方法比直接给予帮助更有价值,但在国际关系中,直接提供援助往往比传授技术更为重要。国家之间的互动更倾向于物质支持,而非技术转移。这种做法有助于维护援助国的利益,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受援国的发展进程。因此,在国际援助领域,直接的物质援助通常被视为更明智的选择,而非技术或知识的传授。这种策略不仅符合援助国的长期利益,也能确保国际关系的稳定性。

从我的角度来看,伊朗的做法似乎有些过于贪婪了。

【中国需要警惕什么?】

如果伊朗不向俄罗斯采购苏-35战机,就必须寻找替代方案。这意味着伊朗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取类似的武器装备,以满足其军事需求。这种情况下,伊朗可能会转向其他国家或供应商,寻求性能相近的战斗机或其他防御系统。这种选择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考量,还可能影响到伊朗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因此,伊朗在做出决定时,需要全面评估各种可能性,确保其国防安全不受影响。

伊朗可能有意向中国采购歼-10CE战斗机,这款机型是歼-10C的出口版本,此前已成功出售给巴基斯坦。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战机,歼-10CE在性能与成本方面都契合伊朗的实际需求与财政能力。

中国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保护核心技术,绝不会将战机技术对外转让。这一立场体现了对国家战略利益和国防安全的坚定维护,也彰显了中国在航空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研发,中国不断提升战机技术水平,确保在国防科技领域的独立性和竞争力。这种坚持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也为中国在全球航空工业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确保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在处理与伊朗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时,必须谨慎评估潜在的政治风险。

中国在考虑向伊朗出售歼-10CE战斗机时,必须全面评估潜在的收益和风险,同时要谨慎处理可能引发的国际政治冲突。这一决策不仅涉及军事合作,还牵涉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因此需要细致分析,确保不会卷入不必要的国际纠纷。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可以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避免在国际舞台上陷入被动局面。

伊朗此前曾向俄罗斯提出技术转让请求,但俄方并未同意。这一情况反映出,俄罗斯在与伊朗开展军事合作时表现得相当谨慎。俄方的拒绝态度,实际上表明其在军事技术交流方面对伊朗设定了明确界限。这种保留态度,不仅体现了俄罗斯对核心技术保护的高度重视,也暗示了俄伊两国在军事合作领域存在一定的分歧与顾虑。俄罗斯的这一决策,充分展现了其在处理敏感军事技术合作时的审慎立场。

武器买卖和军事协作牵涉到多重因素,远超出普通商业行为的范畴。这类活动涉及国家间的政治博弈、安全战略以及经济利益等多个层面,其复杂性不容小觑。在国际关系中,这类交易往往成为各国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既关乎国家安全,又影响地区平衡。同时,经济利益也是重要考量,军售带来的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对相关国家具有吸引力。因此,军事领域的合作和交易需要综合考虑政治、安全和经济等多重因素,其影响也远超单纯的商业往来。

在全球局势日益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必须审慎权衡自身得失,从而制定出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战略方针。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各国政府需要全面分析潜在机遇与挑战,最终选择能够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方案。在决策过程中,各国既要考虑当前形势,也要预判未来趋势,确保政策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同时,各国还需保持必要的战略定力,避免因短期利益而影响长期发展目标。通过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各国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维护自身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中国需要意识到,与伊朗和俄罗斯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不仅关乎双边关系,还会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带来深远影响。这种合作不仅仅是战略层面的互动,更牵涉到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声誉。因此,中国在推进此类合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能引发的国际反应,以及对中国长期发展的潜在影响。

中国必须在权衡利弊时深思熟虑,依据自身需求和全球局势作出合理选择。

再次强调——

在国际关系中,持久不变的并非盟友关系,而是各国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国家间的合作与对立往往取决于利益的权衡,而非单纯的情感或历史纽带。这种现实主义的观点强调,外交政策的核心始终围绕国家利益展开,盟友关系可能因利益变化而调整甚至破裂。因此,在国际舞台上,各国都在不断评估和权衡自身利益,以此作为外交决策的基础。

2 阅读:600
评论列表
  • 2025-04-23 17:42

    等以色列打击伊朗时,估计伊朗用它的无人机迎战…以色列最大的敌人就是伊朗,所以国策不会改变,不理解伊朗不买战机,如同面对小兄被打伊朗无动于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