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次强调:气温回升,吃降压药的患者,千万要注意这六个隐患

雨真说品质生活 2025-04-30 19:14:36

天气一热,有些人的血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说降就降,还有的明明服药规律,却突然头晕乏力,甚至晕倒。

气温升高,真的有这么大影响?很多人却浑然不觉,照样吃药,照样出事。

吃降压药这件事,看着简单,其实是门大学问。尤其是每年四五月开始,气温一升高,门诊里就多了不少“老熟人”——不是低血压晕倒了,就是突发脑供血不足。你可能不知道,高血压患者在夏季的隐患,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别以为血压低了就是好事,背后藏着的坑,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掉进去。

为什么天气一热,血压就“听话”了?

先来点儿基础知识。在气温升高的环境下,人体出汗增加,血管扩张,这是身体自我调节体温的方式之一。

血管一扩张,血流阻力就小了,血压自然也就“下降”了。对于本来就吃降压药的人来说,这种生理变化可能会叠加药效,导致血压过低。

有研究显示,每升高1℃的气温,老年人的收缩压平均下降约0.5~1.0毫米汞柱。这在年轻人身上或许问题不大,但对于那些本来血压就偏低或控制得比较好的老年人来说,却可能是灾难的开始。

我有一位患者,差点没挺过这个“春天”

记得前段时间,一位68岁的老爷子,是我多年的门诊患者,高血压控制得一直不错,吃的是缬沙坦和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

三月底气温升高后,他开始觉得白天犯困、头晕,起初以为是没睡好,扛了几天,结果有天早上起夜时直接晕倒在卫生间里,幸好家属听到声响及时送医,检查后发现血压已经降到了87/55毫米汞柱。

分析原因,除了他服药未调整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他在气温升高后,水喝得少,汗出得多,结果体内血容量下降,血压自然也就一泻千里。

这种情况在高血压患者中并不少见。每年气温一升高,类似的案例就会“批量”出现。

炎热天气下,这六个“坑”,高血压患者千万别踩

第一坑:药还照常吃,却忘了血压已经变了

这一点最常见。很多患者坚持“按时吃药”,但忽略了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夏季血压自然走低,原来的药量可能就不合适了。特别是含利尿剂的复方降压药,更容易导致低血压脱水。

我的建议是:每年春夏之交,一定要重新评估血压。血压长期低于110/70毫米汞柱,就要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药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第二坑:喝水太少,血容量根本不够用

很多老年人怕夜里起夜、不爱喝水,尤其天一热,出汗多,体内水分流失更快。水分摄入不足直接导致血容量下降,从而诱发低血压甚至心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建议:每天至少补充1500~2000毫升的水,尤其是在户外活动后和出汗较多时,不能等口渴了才喝水。

第三坑:自己加药减药,跟“天气预报”同步

有些人听说“夏天血压会降”,就擅自减药、停药,甚至完全不吃,这样的做法风险极大。一旦气温突降或情绪激动,血压反弹,反而容易诱发中风或心梗。

药物调整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最好有连续一周、每天两次的血压记录作参考。

第四坑:忽略了药物的“副作用放大”效应

比如,部分降压药如β阻滞剂在高温下可能更易引起疲乏、心率过缓;含利尿成分的药在脱水状态下容易引发电解质紊乱,导致肌肉无力甚至心律不齐。

天气热时,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变差,一些平时没事的小副作用,可能在夏季“放大”成大问题。

第五坑:不测血压,仅靠“感觉”来判断

“我觉得我血压低了,我头晕。”——这是门诊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之一。问题是,低血压的症状和很多其他问题重叠,如低血糖、心律失常、过度疲劳,甚至中暑,光靠“感觉”是极不靠谱的。

家里一定要备一个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一次,坚持记录,这是对自己健康最起码的负责。

第六坑:忽视了饮食和运动的“协同效应”

夏天人胃口差,很多人吃得少,钠摄入也相应减少,结果血压进一步降低。再加上很多人傍晚喜欢去跳广场舞、打太极,运动量一增,血压又跟着降。

饮食清淡可以,但不能过头。尤其是有些人一味追求“无盐饮食”,结果血压低得让人发慌。适度运动也好,但要注意时间和强度,避免晨练(因气温较低易诱发血压波动),可选择傍晚、气温舒适时段活动。

有些事你以为没事,其实背后藏着“大事”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一位52岁的中年女性,血压控制得很好,春天来了以后她开始“养生”,每天喝大量绿豆汤、吃苦瓜、刮痧拔罐。结果某天她开车途中突然眼前发黑、手脚发软,差点酿成车祸。

送到医院一测,血压只有90/60毫米汞柱,钾也偏低,心电图提示轻微心律不齐。这背后就是“夏季降温+食疗+过度排湿”三重因素叠加,引发了低血压综合症。

这类“看起来很健康”的养生方式,其实在高血压患者身上,可能是“引爆点”。

所以,气温升高,降压药患者该怎么做?

血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的,我们的应对也要“动”起来。

首先,定期监测血压是关键,建议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主动复查,不要等问题来了才看医生。

其次,密切关注身体信号。一旦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早晨难起床等情况,就要怀疑是否血压过低。

再次,药物调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你的血压变化、心率、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来判断是否需要减量或换药。

此外,夏天也别过于追求“清淡饮食”,盐分摄入不能完全剥夺,尤其是本身血压控制良好的人,更应适当增加汤水、含钠饮食,保持体液平衡。

说到底,血压这事儿,是“长年累月”的工程

很多人觉得吃降压药就是“搞定了”,但其实,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的慢病,治疗目标不是一味压低,而是维持在一个安全区间,既防止心脑血管意外,也保证日常生活质量。

而这个“安全区间”,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态下,都是会变化的。要想真正“控得住、稳得久”,靠的不是一时的猛药,而是日常的主动管理和科学干预。

尤其到了气温变化频繁的春夏之交,吃得对、喝得够、动得巧、药吃得准,才是高血压患者真正的“续命密码”。

参考文献

[1]李新钢,孙宁玲. 高血压合理用药与个体化治疗[J].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1): 6-10.

[2]陈红,吴东昕. 气温变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的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 40(5): 1022-1025.

[3]王海燕,许红. 利尿剂在高温季节应用的注意事项[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9, 39(4): 315-31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