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2次被逼破色戒,圆寂后舌头化作舍利

牛辅饭前娱乐 2025-04-25 20:09:05

人的一生能有多坎坷,或许大师鸠摩罗什能给出答案。

一个出身天竺望族的佛学奇才,辉煌时连君主都将他高高捧起。

可在低谷时,也被人囚禁17年不得自由,明明是出家人,却两次被逼破了色戒,在他死后,舌头化作舍利,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他究竟经历了什么?又为何会被逼破色戒?

佛学奇才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炎是天竺的贵族,原本在国内过着优越的生活。

但他对佛法的浓厚兴趣让他决定放弃家族的荣华富贵,远赴西域传播佛学。

在那个年代,佛教刚刚从印度传入中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统治者都迫切地希望能寻得一位佛学高僧,来传播佛法。

正是因为这种缘分,鸠摩炎来到了信仰佛教的龟兹国。

在龟兹国,鸠摩炎被封为国师,得到国王的赏识和尊敬。

但荣华富贵从来不是他想要的,鸠摩炎依然心系佛法,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佛教的真谛不应被束缚在王宫之内,而应该普及到世界各地。

鸠摩炎的妻子耆婆,也深受丈夫影响,虔诚地信仰佛教。

鸠摩罗什便在这样一个充满佛法氛围的家庭中出生,没有例外,这是个神童。

半岁时,他便能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三岁时,他已能够认字读书。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五岁那年,鸠摩罗什便已能如成人般自如地阅读大量佛经。

这种非凡的天赋,使得鸠摩罗什的名字很快就在西域地区传开,他的聪慧和悟性被人们称为天赐。

再后来,年仅七岁时,他便与母亲一同出家,开始了正式的佛学修行。

他们踏遍了西域的许多国度,寻找佛法的真谛,鸠摩罗什不仅精通了佛教的经典,也接触到了多种文化与语言。

鸠摩罗什精通了梵文、龟兹语、波斯语等多种语言,这样的天赋,称得上奇才。

鸠摩罗什的影响力很快超越了西域,蔓延到了中原地区。

尤其在他十几岁时,已经能够独立在佛教讲坛上讲解经典。

他的讲解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深受信徒的喜爱。

他的佛学讲座总能吸引大批信徒前来聆听,鸠摩罗什渐渐地成为了西域佛学界的领军人物。

那时的他,不过才20岁,可惜命运不会再让他这么顺利下去。

囚禁之苦

那一年,公元383年,前秦的苻坚听闻鸠摩罗什的名声,心生向往,他渴望借助鸠摩罗什的佛学智慧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于是,他派遣了大将吕光率领大军,意图将鸠摩罗什从龟兹国带回长安。

当吕光的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军龟兹时,小小的龟兹国怎能抵挡得住这股汹涌的力量?

在一场惨烈的战斗后,龟兹的国王被杀,鸠摩罗什成为了战败国的俘虏。

吕光带着他,离开了龟兹,开始了漫长的回程。

在途中,苻坚的帝国发生了剧变——前秦政权的动荡、苻坚的失败使得吕光的地位不再稳固,他选择背叛前秦,在凉州自立为王。

鸠摩罗什被带到凉州,成为了吕光手中的囚徒,被彻底限制了自由。

尤为痛苦的是,他被迫与那些从未信仰佛教的囚禁者一起度过每一天。

吕光这个人,性格阴险狡诈,并不相信佛法,甚至厌恶那些以佛教为信仰的人。

因此,鸠摩罗什不仅面临着肆意的羞辱和蔑视,还必须忍受来自敌方的压迫与逼迫。

但这没关系,鸠摩罗什知道,外在的困境是暂时的,他应该继续修行。

于是,在这漫长的囚禁岁月里,他更加沉静下来,潜心研究佛经。

在这些年中,鸠摩罗什不仅对佛法理解更深,他还精心钻研汉文化和汉语。

可吕光还是没有放过他,他对这位大师的折磨才刚刚开始。

比如,让这位大师破戒。

两次破戒

第一次破戒的事件发生在鸠摩罗什被囚禁之初,吕光对他并无敬意,甚至对他一心修行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

为了让鸠摩罗什屈服,吕光决定采取极端的手段,他指派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强行与鸠摩罗什同房。

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色戒是他修行的基本原则之一,但为了生存与保命,他不得不妥协。

但就算这样,他内心却未曾放弃对佛法的坚定信念,破戒仅仅是形势所迫,他真正的修行之路依然未曾改变。

第二次破戒,发生在鸠摩罗什在凉州的囚禁已经延续了数年之后。

吕光意识到,鸠摩罗什的影响力逐渐扩展,越来越多的信徒开始听从他的教诲,甚至一些地方的士兵和百姓也开始受到他的启发,倾向于信仰佛教。

为了削弱鸠摩罗什的影响力,吕光再次想出了一个恶劣的办法。

这一次,他不仅安排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还要求鸠摩罗什与她结为夫妇,进一步剖开他坚守的佛教戒律。

面对这一要求,鸠摩罗什内心再次感到无比的痛苦。

屈从意味着破坏自己一生的修行,但不屈服又意味着可能会让佛教的传播停滞不前,甚至会给身边的弟子们带来更大的危险。

在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下,他没得选择。

但这两次的破戒经历还是给了鸠摩罗什折磨。

他开始通过冥想和内省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渐渐地将外界的诱惑与困扰视为修行中的试炼,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

“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清净才是最重要的。

舌头舍利

鸠摩罗什的命运,在经过了漫长的囚禁与身心的折磨之后,迎来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转折。

公元401年,随着姚兴的征军攻占凉州,鸠摩罗什终于得以解救,离开了他囚禁的岁月,踏上了前往中原的旅程。

姚兴不仅仅是带走了一位高僧,更是迎来了佛教的辉煌时代。

鸠摩罗什也将在此后的岁月里,成为汉传佛教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进入中原之后,鸠摩罗什并未因长时间的囚禁而消沉,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佛教的事业中。

姚兴为他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丰厚的支持,使得鸠摩罗什能够专心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他的翻译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的层面,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佛教发展。

在翻译佛经时,鸠摩罗什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不拘泥于字面上的逐字翻译,而是将佛教经典的深邃思想与汉文化的语言特点相结合,使得经文更加贴近汉人习惯的思维方式与语言结构。

他不仅仅是将佛教的经典传入汉地,更是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思想,深深地植入了汉民族的文化土壤中。

与其他翻译家相比,他的翻译更具文学性,文字简练而有力,常常带有哲理性和诗意的韵味。

比如他翻译的《金刚经》《法华经》和《阿含经》都被认为是佛教经典中的瑰宝,至今在佛教界被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他通过翻译,传递的不是僵化的条文,而是一种生动的生命力,给佛教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这段时间里,鸠摩罗什的学术声望迅速提高,许多人慕名而来,纷纷拜他为师,学习佛法。

他的讲经和翻译不仅受到了皇帝与贵族的青睐,也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尊敬。

为了保障翻译工作顺利进行,姚兴为他专门修建了一座气派的译场,还挑选了五百名僧人助阵,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翻译团队。

鸠摩罗什的贡献,可不止是翻译工作。

他所创造的许多佛教术语,至今仍在佛教经典与佛学讨论中广泛使用。

如“法华”、“菩萨”、“大乘”等词汇,均为鸠摩罗什所创造,这些新词汇的提出,使得佛教的思想更容易被汉地的民众理解与接受。

兢兢业业一生,直到他的圆寂,依旧带来了一段令人惊叹的故事。

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

在他去世之后,鸠摩罗什的遗体被火化,令人惊奇的是,他的舌头竟然化为了一颗舍利子。

这一神奇的事件迅速传遍了整个佛教界,许多信徒认为这是鸠摩罗什一生虔诚修行的证明,象征着他心与佛法的结合。

他的舌头舍利成为了佛教的珍贵遗物,被后人供奉与崇敬。

他是真正的大师,一生都与佛法相生相长。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 2025-04-30 13:39

    金刚经,无量众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立地成佛!维摩诘经,无量众生心净国土净,维摩一默,不二法门!妙法莲华经,皆一佛乘,无量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转疾成佛果,即阿弥陀佛!七佛译经师,实即是文殊师利菩萨,实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佛王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鸠摩罗什大师,妙色身如来!鸠摩罗什大师,善光普现之师!鸠摩罗什大师,山高水长,唯一妙莲,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普现如来!南无尽虚空遍法界极乐佛法僧三宝![玫瑰][祈祷][赞][比心][吉祥][如意]

牛辅饭前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