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是历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之一。朱元璋的经历十分的励志,他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爬到皇帝的宝座,这其中的曲折十分的精彩。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身边比较倚重的大臣便是跟随他一路打过来的大臣刘伯温。世人曾用“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来赞扬刘伯温的才能和本领。
在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因使臣被杀想要举兵攻打日本,却被刘伯温的几句话给拦了下来,要知道建国初期的朱元璋下手十分的狠绝,刘伯温是如何做到成功劝服朱元璋的呢?
朱元璋出生在贫民家庭,自小边放牛为生。后来家中遭逢变故,朱元璋便去寺庙里做了和尚。不久之后,民间掀起了起义的浪潮,朱元璋抓住机会投奔了郭子兴,渐渐有了出头之日。
拥有一身本领的朱元璋在反抗元朝的战争中大放异彩,跟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刘伯温便是其中的一位谋士。在刘伯温的谋划下,朱元璋顺利地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由于之前吃尽了贪官污吏的苦头,所以在朝堂之上下手十分的狠绝,有大批的贪官污吏被他直接斩杀,导致许多官员都十分害怕这位新皇帝。
而刘伯温作为很早就跟随朱元璋的人,虽然不赞同朱元璋的做法,但也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所以并未对朱元璋的这些行为进行劝诫。但刘伯温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心中应该是以仁治国的。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不稳,国家经历了几年的战乱,也没有真正地安顿下来。此时远在海边的倭寇却有了想要试探明朝实力的想法,他们不停地派遣船只在沿海附近寻隙滋事,搞得沿海附近的渔民们怨声载道。
要知道日本自古以来便是弹丸之地,面积狭小,但他们从不满足现状,一直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领地。当时明朝根基未稳,朱元璋原本打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派遣使臣前往日本,想要按照朝贡的方法来控制日本。
令人没想到的是,日本竟直接将朱元璋派去的使臣斩杀了。要知道,在古代即使是战场上也是不斩来使的。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怒不已,决定要整合部队,攻打日本,直接将其给灭了。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连忙求见朱元璋,希望他可以收回这条命令。朱元璋不解,日本的所作所为已经将明朝的脸面放在地上踩了,为何刘伯温会劝诫自己不要出兵呢?刘伯温给出了三个理由。
首先,明朝刚刚建立,局势尚未稳定,百姓刚经历了战局,都在盼着新朝建立后的稳定生活,如果这个时候贸然发动战争,民心肯定会受到影响,刚刚收拢的人心也会跟着涣散,容易动摇明朝的根本。
其次,日本是在岛上的国家,易守难攻。如果派兵进行攻打,对并不熟悉的地形唯一的方法就是投入大量的兵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怎么算得上的明智之举呢?
而且日本岛民与明朝百姓之间文化根本不通,即使强攻之后拿下了日本,也难以收服岛上的百姓,一味的镇压也不是很好的办法,总不能将岛上的百姓全部屠杀了吧。
最后,日本虽然面积很小,但岛内却存在着两个政权。原本就混乱的日本现在自身问题重重,实在没有必要将日本放在心上。与其大举进攻日本,不如将心思放在整个国家身上,毕竟日本对明朝实在造成不了什么影响。
刘伯温的话句句在理,朱元璋听后心中也是豁然开朗,自己明明拥有着地大物博的中原之地,何必与弹丸之地的日本动气,这不是自降身份吗,于是,攻打日本的事情便不了了之了。
但是朱元璋仍旧下令加强了沿海地区的防御,按时派兵进行巡查,对于那些怀揣侥幸心思的日本渔船严惩不贷,敢来挑衅的更是就地正法。随着明朝实力越来越强大,日本也感到害怕老实了起来。
结语:其实刘伯温关于日本问题的分析十分的有用,即使放到现在也依然适用。面对外来势力的侵扰,除了出兵攻打,闭关锁国之外,还有其他的办法。
那就是 提高自己的实力,加强对自己国家的建设。只有你自己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在面对他国挑衅的时候,才能用绝对的实力来碾压他们。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代,实力才是最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