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安强,自宋始矣——晋悼公诸侯霸主之路的开端

伯虎 2024-05-15 22:40:33

周简王十三年(前573年)九月,刚刚继位的晋悼公在国都新田举行了大蒐礼,以国君的身份调整了朝堂人事;而此次大蒐礼后,晋国八卿新排名变为——中军将兼执政大夫韩厥、中军佐中行偃、上军将智罃、上军佐士匄、下军将栾黡、下军佐彘鲂、新军将魏颉、新军佐赵武。

而一手制造了政变,弑杀国君晋厉公、拥立晋悼公回国继位的前任执政栾书,此时已经悄然无声地从晋国最高政治舞台上消失,没有人宣布他去了何处,还在不在人世;但其嫡子栾黡还是顺利继承了栾氏的卿位,出任了新一任的下军将。这表示晋悼公还是肯定了栾氏家族以往对国家社稷做出的贡献,继续任用栾氏成员来保卫晋国宗庙(栾氏是晋公室小宗)。

就这样,在继位后的不到一年时间内,年轻的晋悼公以娴熟高超、雷厉风行的执政手腕,迅速消除了‘三郤之乱’后,晋国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动荡和内讧,将晋国的军政大权平稳地接到了自己的手中;一度内乱的晋国,彻底走出了晋厉公遇弑前后的混乱局面,‘中原诸侯霸主’的权威和地位,即将由晋悼公所继承。

而初步稳定了国内的局势、重建了朝堂人事之后,年轻的晋悼公就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原大地,准备完成堂叔晋厉公当年未竟的事业——彻底击败宿敌楚国,并征讨、压服几度背盟反叛的‘‘墙头草’郑国,使持观望态度的中原诸侯们都继续诚心实意地奉晋国为诸侯盟主;屏藩王室、安定天下的未成功业,都由新任晋侯(晋悼公)来接力完成。

就在晋悼公筹划新的争霸战争、准备与老对手楚国再次一较高下之时,远在南方的楚国君臣也很快得知了晋国在平息内乱后,即将发兵南下,与自己展开新一轮争霸战争的消息了。而为了先下手为强、打击晋国在诸侯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周简王十四年(前573年)十一月(上文说过——春秋及秦朝、西汉初年的历法,是以一年的十月为岁首,所以前573年的十一月,已经是周简王十四年的时候了),楚国国君楚共王唆使盟友郑国国君郑成公出兵攻打晋国的盟国宋国,以迫使晋悼公分兵救宋,从而打乱晋国的南下争霸计划。

在此之前,宋国也发生了内讧,五位前任执政卿士——左师鱼石、大司寇向为人、少司寇鳞朱、大宰向带、少宰鱼府等人,因为和宋国的执政卿士华元政见相左,从而发生了激烈冲突;经过一番博弈后,五人不敌华元,只得逃离宋都商丘,出逃到楚国。

为了支持宋国国内反对华元的势力、搅乱中原形势,楚共王在接纳了宋国五卿后,又出兵攻下属于宋国的彭城,将出逃投楚的宋国五卿安置在此居住,想以此来扩大宋国的内斗,并寻找下一个机会,送五卿回国,发动政变推翻宋国国内以华元为代表的亲晋势力,将宋国纳入楚国的控制范围之下。

因为流亡在楚国的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五人所属的鱼氏、向氏、鳞氏都是宋桓公的后裔,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宋国桓氏;而桓氏五人占据了彭城之后,宋国也曾数次发兵前来攻打,都因楚国背后支持桓氏而没能成功,并且郑国也开始在楚国的唆使下开始攻伐宋国;无奈之下,宋国国君宋平公只得向盟主晋国求援,请晋悼公赶紧派军队来援救宋国、协助攻下彭城。

在接到了宋国的求救信后,晋悼公立即召集诸卿展开了商议,并在议事中下定了出兵的决心,要以此为契机重建晋国的霸业;晋悼公还豪迈地发表了出兵宣言——

“称霸安强,自宋始矣!”

于是,晋悼公在周简王十四年(前573年)十二月(纪年的原因如上)下达了出师彭城、援助宋国的君令,并亲自率军出征。自此,晋悼公开始了他统帅晋国大军,历时十五年时间,以求恢复历代先君霸业的浩荡从征之路。

在晋悼公的亲自率领之下,晋军火速出兵救宋,并驻军于台谷,以威慑蠢蠢欲动的郑国,及彭城城内的桓氏叛臣。而楚国得知晋军已经出兵后,楚共王也命令尹子重率军北上彭城,襄助桓氏对抗晋军。

但子重率军北上,与晋军在靡角相遇后,因见晋军势大、己方的兵力不足,不能硬拼,于是子重在权衡之后主动退兵回国,放弃了援救彭城。而楚军撤兵后,进攻宋国的郑国军队孤掌难鸣,也顺势撤回了国内,放弃了支援彭城(这可就把占据彭城叛宋的桓氏五人给害惨了)。

当楚军、郑军先后退兵后,晋悼公便与盟友国君——宋平公、卫献公、邾宣公,以及齐国执政崔抒、鲁国执政孟孙蔑会盟于虚帄,商议进一步援宋、伐彭城的军事行动计划。对盟主晋悼公的大力支持和及时出兵援助之举,当事国国君宋平公万分感激,因此更加坚定了依附于晋国、奉晋悼公为盟主的信念。

周简王十四年(前573年)正月二十五,在晋悼公的君命之下,晋下军将栾黡会合了宋国执政华元、卫国大夫宁殖、鲁国大夫仲孙蔑所率的宋、卫、鲁三国军队,并盟友曹、莒、邾、滕、薛等国,组成了晋、鲁、宋、卫、曹、莒、邾、滕、薛九国联军,出征目前还被桓氏叛臣占据着的彭城。

外援已经断绝、而联军的攻势又凶猛无比,因此困守彭城的桓氏一党全无斗志,被栾魇率军一举破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等叛宋的五卿不得不主动出城向晋军投降;栾黡将五人押解回宋国,安置在瓠丘,交由宋平公处置,而彭城从此也重归宋国所有。

初次用兵就大获全胜,年轻的晋悼公在诸侯盟友中的威望与日俱增,晋国‘中原诸侯霸主’的地位也稳固不移。当时,齐国军队没有及时在彭城与联军会合,晋悼公当即下令攻打齐国、以震慑诸侯中有二心者;直到齐太子光(后来的齐后庄公)到晋国来做人质以为保证后,晋悼公才收回了伐齐的命令。可见,晋悼公的心性有多么坚定、手段又有多么强硬。

讨伐彭城之役获胜后,晋悼公再接再厉、乘胜追击,命中军将韩厥、中军佐中行偃再次出兵伐郑,并顺道攻击了楚国的另一个盟友陈国。

韩厥和中行偃奉命率晋军伐郑,不但攻克了新郑的外城,还在澞水边击溃了来援国都的郑国外邑之兵,将多次背盟叛晋的郑国给狠狠地教训一番,胆战心惊的郑成公只得带领着残余的郑军退入新郑内城死守;晋军则继续围困新郑内城,在将新郑外城给搜刮一空后,韩厥和中行偃这才率军扬长而去,死硬反晋附楚的郑成公堪堪地躲过了这一劫。

离开郑国境内后,韩厥和中行偃率军继续南下,直接进入了楚国境内,大掠了楚国边境上的焦、夷二县。守卫边境的楚军在猝不及防之下只得闭门谨守,不敢出城与晋军交战。韩厥和中行偃率军在楚国境内进行了武装巡游示威之后,带着大批战利品胜利地返回了晋国。

自当年的第一代诸侯霸主齐桓公率诸侯联军征讨楚国、召开了召陵之盟后,近百年以来,楚国本土首次遭到了敌国军队的攻击入侵,这也标志着晋楚争霸战争的主动权,再一次转向了晋国一方。

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夏,一辈子追随楚国、坚持对抗晋国的郑成公去世;就在临终之前,他还絮絮叨叨地嘱咐将要继位的郑太子恽,一定要坚持和楚国结盟,继续对抗晋国。当时,郑国执政子驷请求郑成公不要再和晋国作对了,应该服从晋国,而解除因对楚国继续臣服所给郑国带来的国力负担。

病榻上奄奄一息的郑成公不肯向晋国低头,还告诫以子罕为首的郑国诸卿说:

“楚国的国君(楚共王),就是由于我们郑国的缘故,才被人把眼睛给射伤了。他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我啊(指当年的鄢陵之战中,楚共王因为出兵救郑,在战场上被魏錡射伤眼睛之事)!如果我们背弃了他,就是丢弃了人家的功劳和自己的誓言,将来还有谁来亲近我们郑国?能使我在身后也免于过错的,就是大夫你们了(指遵从自己的遗命,继续和楚国结盟,以维护信义的遗言)!”

郑成公去世之后,郑太子恽继位,即郑僖公(釐公);因为自己过于年轻、没有执政经验,所以郑僖公便以叔祖父公子喜出任郑国当国、公子騑出任为政、公子友出任司马(即郑国穆族中的子罕、子驷、子国三人;他们都是郑穆公之子、郑襄公之弟、郑成公的叔父),以协助自己治理国政。

子罕、子驷、子国出任郑国的当国、为政、司马之后,准备继续执行郑成公的遗命,维持和楚国的盟约,并策划攻击晋国的盟友宋国,维护郑楚联盟的稳定。当时,郑国面临着晋国随时前来攻伐的威胁,因此郑国的大夫们都主张服从晋国,和晋国结盟。但子驷坚持郑成公的遗嘱,对他们说:

“国君生前的命令,没有一点改变。”

郑国因此继续坚持附楚,和晋国为敌的国策。

得知挨了打、又刚死了国君的郑国还想挑事的消息后,晋悼公命上军将智罃召集盟友宋、鲁、卫、吕、曹、邾等六国的卿士到卫国戚地(河南濮阳以北)会盟,以共谋新一次的伐郑计划,并威慑郑国背后的楚国。

在戚地参与盟会时,鲁国大夫仲孙蔑向荀罃献计,说郑国最险峻的地方莫过于虎牢(河南荥阳),此地易守难攻,又是楚国军队入郑的关键点,要是诸国一起出兵,在虎牢修筑一座大城、共同派兵驻守的话,一来可以防止楚军轻易地出兵援郑,二来可以使郑国失去背后的倚仗,从而不得不服晋。

智罃接受了仲孙蔑的建议,于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十二月与齐国崔杼、宋国华元、鲁国仲孙蔑、卫国孙林父,以及曹、邾、藤、薛、小邾共十一国的卿士代表再会于戚地,商议在虎牢筑城监控郑国、压制楚国之事。

按照仲孙蔑的提议,智罃要求参会各国都出兵参与此次的筑城行动,其中大国出兵一千人,小国出兵五百人,各国齐心协力共同修筑好城池,建好城后就留驻在当地,准备讨伐郑国。于是,诸侯联军马上按计划出兵,开始在虎牢修筑城堡、设置烟墩、驻扎士兵。

郑僖公少年继位、毫无政治经验,听说晋国召集诸侯们出兵,在虎牢修筑大城、并聚结兵马、准备伐郑的消息后,心中十分地惶恐害怕,急忙向执政卿士们求取应对意见。

到了这个时候,原先坚持执行郑成公遗嘱的子罕、子驷、子国三人也顾不上侄子(郑成公)的临终前嘱咐了,于是他们便发挥了郑国历代先君们的拿手好戏——骑墙转向。

随后,子罕立即以郑僖公的名义,派出使者前往新田,向晋悼公致信求和,请求重新归附于诸侯联盟。

得到了郑僖公亲笔书写的归附信后,晋悼公大度地允准了郑国的求和之请,与郑国达成了再次结盟的约定。这是晋悼公继位后,第一次压服叛附不定的郑国,迫使其重归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盟之中。

按惯例来说,只要郑国出现背盟反复、叛楚改附晋国的情况,那么楚国一定会出兵伐郑、压服郑国的(之前好几次就是这样做的);但这一次楚国内部出了事,顾不上郑国了——

周灵王二年(前570年),楚国令尹子重率军讨伐东边的大敌吴国,虽然攻克了吴国的鸠兹,到达了衡山脚下,威胁吴国腹地。但在后续的进军中,楚军先锋邓廖所率领的组甲(车兵)三百人、被练(步兵)三千人被吴军埋伏偷袭,楚军大败,不但邓廖被俘,所率的军队也只逃回组甲八十人、被练三百人。

惨败之后,楚军主帅子重只得怏怏地率军回国;为了掩饰失败,子重奏报楚共王后,还在楚国太庙举行了庆祝仪式、慰劳出征军士。但纸不住火,三天之后,吴军主动攻打楚国,还占领了楚国的驾地;因此,楚军之前惨败的消息也传遍了全国。当时就有部分楚国贵族认为:

“在这次伐吴之役中,令尹从吴国得到的,还不如他所失去的呢!”

而普通的楚国国人们也因此挖苦、指责子重,说他耗费国力军力,却没有什么功绩,怎么还有脸继续待在令尹的位置上(不如像当年打输了城濮之战的子玉一样、自己了断算了)。

闻讯之后,子重既羞愧又气恼,颜面尽失,在内外压力之下突发“心荡”(就是急性心脏病发作),不治而亡;楚国由此失去了最重要的辅政卿士。

子重去世后,楚共王命其弟、自己的另一位叔父子辛(公子壬夫、楚穆王之子;与子重、子反都是楚共王的兄弟)继任令尹;子辛为人贪鄙爱财,对盟友多有索贿之事,因此楚国为数不多的盟友都深受其害,楚国在盟友中的权威和影响力,也逐渐地衰落下去。

晋悼公率晋国再次强势出击、老对手楚国却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后的故事,我们下一篇文章继续。

1 阅读:24

伯虎

简介:专注于历史事件、人物探究,追寻鲜活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