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长江之畔,黄石 新港园区,阳光洒在黄石新港粮食中转接卸中心项目工地上,2大4小6个圆环毗邻相接,耀眼夺目。
这是十五冶在该项目建设中,主要承建的6个立筒仓及配套工程,筒仓总容积达2.4万立方米,设计年吞吐量345万吨。自2024年12月十五冶管理团队进场后,项目推进非常顺利,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以上。
黄石新港粮食中转接卸中心项目总投资约2.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粮食中转筒仓4座,总仓容2.4万吨、机械化平房仓1座,仓容3.0万吨,合计粮食总仓容5.4万吨,建筑面积5361平方米;粮食廊道2348平方米;粮食专用装卸设备采购等。

项目夜间施工现场
建设6个大筒仓
4月中旬以来,十五冶一公司该项目负责人沈剑,和现场施工人员一起,忙着为1号、2号立筒仓的滑模施工做足准备工作。
滑模施工是现浇混凝土工程的一项施工工艺,多被应用于烟囱和圆形构筑物中,一般采用液压千斤顶抬升作业平台进行施工,是该工程的技术难点所在。
21日,1号、2号立筒仓开始进行滑模施工。作业平台上,施工人员控制混凝土泵车的输送管,沿着筒仓的环形外壁,将混凝土浇筑到钢筋框架之中。这一轮浇筑施工完成后,平台就会整体进行抬升,开启下一轮浇筑。而每一轮这样的浇筑,都必须抢抓在前一轮混凝土初凝的窗口期进行,既不能早也不能晚。
经过随后7天7夜的连续作业,完成共计800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2个立筒仓日均“长高”3.6米。预计到6月中旬,6个立筒仓结构施工将全部完成。
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1号、2号立筒仓单仓容量达到6000吨,3号至6号立筒仓单仓容量达到3000吨。从新港码头直通而来的皮带长廊,将把长江航道上运抵的粮食快速传送至6个筒仓,从顶部倾撒卸货,并在后续进行一系列的仓储、中转和分拨,助力黄石新港拓展长江中游龙头型粮食专业作业港的辐射广度及深度。
施工容错率为零
十五冶能够承建该项目,得益于在筒仓建设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
沈剑回顾道,2018年,十五冶承建的黄石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二期项目,就包含34个筒仓的施工。其中18个筒仓在施工中运用了该公司的群仓同步滑模施工技术,使工期提前了3个月,还创造了鄂东南地区同类工程规模之最,打响了十五冶滑模技术的专业品牌。
“滑模施工的容错率是零。”项目总工程师陈庚严肃地说,如果滑模施工失误,为避免建筑后期开裂,唯一补救措施就是拆除平台、砸掉已经浇筑的混凝土,从头再来。
为此,项目部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施工前需要按照“方案先行、专家论证、技术交底”三步走,确保每个工种作业人员严格遵循相应质量标准。“仓体垂直度偏差小于千分之一”“强度指标全面优于设计要求”等成果的取得,充分展示了这支团队的专业能力和严谨态度。
2023年入职十五冶的刘峙,是该项目的技术员。在这里,他第一次在师傅指导下独立完成了施工方案的编制,参与了现场技术指导、质量管控,更系统学习了滑模施工的工艺流程。“第一次编写提升塔基础方案时,因为漏掉了防水工序、格式不规范等原因,被打回重写3次。”刘峙回忆道,这些经历,让他对工程技术的细节和规范更加重视。
在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11人项目团队中,有9人是90后和00后。沈剑表示,通过“前辈传帮带+实战锤炼”,更多十五冶的青春力量在项目建设中挺膺担当作贡献。
来源:黄石日报
4月26日凌晨1时,黄石新港粮食中转接卸中心项目1号、2号立筒仓滑模施工顺利完成。

图 I 1号、2号立筒仓滑模施工完成
此次滑模施工历时8个昼夜,累计浇筑混凝土776立方米。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针对昼夜温差对混凝土初凝时间的影响,实时监测数据,科学调整提模时间,确保施工质量全程受控,筒仓每滑升1.5米进行一次垂直度精确测量,实时调控44组液压千斤顶,成功将垂直度偏差限定在设计标准以内。项目高度重视安全管控,党支部组织党员突击队严格执行"三查"工作制度,每日6时、19时、23时分别开展高空作业平台检查、照明系统巡查及人员状态核验,形成"时段全覆盖、风险全管控"的安全闭环。
此次1号、2号立筒仓滑模顺利完成,为后续主体结构封顶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 | 黄石新港园区项目联合党支部
作者 | 刘峙
排版 | 徐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