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超越生死的友情“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读后

文学推荐使 2023-12-13 22:36:11

白居易的一生,除了无法忘怀的初恋湘灵之外,子女缘分也十分淡薄。

在他四十岁时,失去了三岁的女儿金銮子;

接近六十岁时,又失去了年仅三岁的儿子阿崔。只有他的二女儿阿罗平安地长大成人。

当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先他离世,用死亡来结束他们长久的陪伴时,死亡对于白居易来说,显得格外残酷。这种痛苦是无法言喻的,尤其是对于他们那被传为千古美谈的元白友谊。

两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从年轻时就相识,一直志同道合,互相欣赏。他们的友谊如此坚定,以至于元稹去世后多年,白居易仍然无法忘记他。

每当想起元稹,白居易的心都会感到剧痛。仅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友情已经超越了生死。

公元831年,元稹在武昌逝世,次年安葬于咸阳。公元840年,69岁的白居易刚刚大病痊愈,距离元稹离世已有九年。

在一个夜晚,他再次梦见故友,泪水涌上眼眶,心中充满了悲伤。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梦微之》。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首句“夜来携手梦同游”直接点出了诗作的主题,即一场与元稹共同游玩的梦境。

在梦中,诗人与元稹或许一同攀高远望,或许一同泛舟湖上,或许共同探讨诗词,或许畅谈政见。

然而,梦境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人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人对故去的元稹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这种怀念之情在梦中就已经让诗人无法自持,以至于梦醒后依然泪流满面,无法止住。这种情感的强烈和深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这句诗借用了三国时期刘桢在漳浦卧病的典故,以此自比。

诗人此时已经年迈体衰,疾病频发,自从元稹离世后,他也曾三次病倒。同时,咸阳元稹的坟墓上的野草也已经经历了八次春秋的更迭。

这句话表达了元稹离世后的九年里,诗人的人生缺少了他的陪伴,过得并不安稳。而“三度病”、“宿草八回秋”的叙述虽然看似平淡客观,但结合过去携手并肩的情景,却蕴含着深深的凄凉和忧伤之情。

再来看颈联,“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已经长眠于地下,骨头被泥土侵蚀,而我却依然在人世间,头发已经被风霜雨雪染白。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对话的场景,仿佛元稹还在世,诗人正在和他交谈。

然而,这实际上只是诗人的自言自语。他对元稹的思念,对他离世的深深不舍,以及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孤独和寂寞,都被深深地融入了这句诗中。

尽管诗人有很多朋友,但他仍然无法忘记陪伴了他半生的元稹,这充分展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句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这也是它能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的原因。

结尾的两句“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指的是元稹的儿子阿卫和他的女婿韩郎都已经相继离世。

白居易在向元稹诉说这个消息时,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哀伤。他告诉元稹,坟墓里一片黑暗,他可能什么都看不见。但是,他希望元稹能够听到他的声音,感受到他的关心和爱意。

对于经历过至亲至爱离世的人来说,内心的孤寂感和荒凉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白居易也是如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话语,能够让元稹感受到他的存在和关心,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元稹的回应和安慰。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他的幻想和自欺欺人罢了。

这首《梦微之》的诗句语言质朴无华,尤其是后两联,就像是在絮絮叨叨地说着家常话。

能够说出家常话的人,通常都是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比如亲人或者好友。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友情深厚,所以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就是像家人一样聊天。

在白居易的心中,也许他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元稹已经离开了他的事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