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所周知,从早期开始,儒学便对修身非常注重。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一直对个体的修身给予特别的关注。
在儒学中,修身不仅仅是闭门修炼、静养等过程,而是与广义上的为学联系在一起。
孔子的主要代表性著作《论语》的第一篇为《学而》,荀子的主要代表性著作《荀子》中的第一篇则是《劝学》,两者都是以学为首要的关注之点。
儒家所说的“学”并不限于知识的掌握或经验的积累,而是与广义上人的成就、自我的修身过程联系在一起,并以学以成人、积以成圣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修身与为学无法相分离。
❖ ❖ ❖ ❖ ❖
展开来看,修身过程首先涉及的是性和情之间的关系。人之情,首先表现为自然的倾向。荀子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讨论情,在他看来,“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荀子·荣辱》)人生来都希望食有佳肴,衣饰华丽,出门有车,财富有余,追求这些目标,属于人之常情。这里所说的“情”具有感性的特点,与口舌之欲、物质享受等等相联系。在这一自然层面上,人与人之间都有相通之处。
然而,按照荀子的理解,人们的自然追求和实际生活中的选择并不一致。如上所言,按照人之常情,人总是追求欲望的满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却并非仅仅听从感性的要求。在荀子看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具有抑制自然欲望的能力。比如,人希望食有肉肴,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敢顿顿以肉为食;再比如,人的家里也许有一些上等的衣料,但出行时却并非每次都穿着华丽的服装。这一切,都涉及日常的节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如果无限制地追求欲望,以后就会难乎为继:“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荀子·荣辱》)荀子由此得出了结论:凡人都具有抑制自身欲望的能力,并非完全跟着感觉走,所谓“长虑顾后”,便体现了理性的能力。抑制自身欲望的前提,是这些欲望本身具有可抑制性或可控性。对欲望的这种节制与人的思虑联系在一起,表现为思前想后。也就是说,人在实际生活中总是基于多方面考虑,然后再作出自己的决断。
可以看到,对某种欲望加以控制,主要体现为理性的制约。理性意义上的思虑与仅仅出于感性需要的冲动和追求有所不同,理性的考虑意味着注重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向。按照荀子的理解,自然意义上的欲望和思前想后的思虑在人身上同时存在:人一方面有自然欲望,另一方面又具有理性的能力,正是这种理性能力,使得人可以超越单纯感性的冲动,趋向于更为合理的取舍。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禽兽)之处:动物的活动主要依据自己的感性欲求,人则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来作出更适当的判断。按照荀子的理解,如果人不能长虑顾后,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社会后果。从日常生活来说,一旦一个人完全不考虑未来如何,对感性欲望不加控制,只顾当前的享受,最后将使个人的生活资源趋于枯竭。
思前想后的理性思虑,不仅仅体现于日常生活,在更广的层面上,它同时涉及普遍之道与“礼义之统”(《荀子·不苟》)。相对于日常生活的思前想后,普遍之道构成了天下的一般原则,涵盖更广的理性规范,并对社会具有更普遍的调节作用。作为理性的原理,普遍之道首先关乎国家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荀子·荣辱》)。
荀子一方面对人最初自然的情感欲望与理性做了对照,另一方面又把日常生活中的理性思考和更广义的天下之大略区分开来,在这一层面上对人感性欲望的调节,进一步引向理性的普遍原则,后者范导着更多方面的人和事: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日常活动,而且制约更广的社会生活。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瞻前顾后,还是社会领域中对先王之道、天下之大略的考虑,都表现了人的理性能力。欲望是自发而不加思索的,理性思考则是自觉的。荀子注意到,人固然有自发的情和欲,但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特点,则在于人有自觉的理性能力,能够理解和遵循理性的规范。
人与人的分别,也体现在对理性规范的不同理解上。从可能性上说,人都具有理性的能力,可以通过一般的规范去自觉引导自己的行为。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会达到这一点。理性规范的作用是通过对人行为的方方面面进行调节和引导来达到的。对人们日常生活理性的引导,离不开人的修身能力。修身过程构成了人以理性的方式来调节自身行为的前提,如果不基于这种修身的过程,即使君子也很难做到合乎理性规范。从理性能力的提升和培养这一角度来看,把握诗书礼乐是很重要的方面。诗书礼乐各有自身的义理内容,按照荀子的看法,需要深切地理解诗书礼乐的这些理论内容,这种思想积累需要通过自身习行慢慢形成。正是基于个人的习和行,亦即践行和学习的过程,久而久之,诗书中的那些义理便可以逐渐融入到个体的意识中,被个体所接受,并进一步化为个体精神世界中的具体内容。
从孔子开始,儒家便推崇仁道的原则。对儒家而言,唯有认同仁道原则,才能达到比较高的精神境界,而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相当长的习行累积。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逐渐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德性出发,不断地去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并进一步诉诸践行过程。按照荀子的描述,如果一个人能通过学习经典以及自己的习行过程,逐渐形成并丰富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便可以引导自然的情欲,化性起伪,得到社会正面的赞赏。如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与他人和谐相处;在个体独处的时候,则能够达到独善其身并不断感受到内在的精神愉悦。以上这一类为人处事的过程,便是通过精神升华之后所获得的积极结果。可以看到,这一意义上的思虑所指向的,是通过学习、掌握传统经典内容,使之进一步化为个体意识的深层结构。
◎本文原载于《学术界》(作者:杨国荣),本文为节选,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