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睛、吸鼻子、爱怪叫……这病常见却隐蔽性强,还以为是坏毛病

名医在线网 2025-04-30 14:45:07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显得越发调皮,小动作也多了起来:

6岁女孩喝了奶茶上课不停尖叫;

小学男生一做英语作业就使劲咳;

初中学霸上课一回答问题就狂打嗝……

一开始,家长或许会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生病了,但查了呼吸、五官、肠胃又什么都查不出来。

于是,越制止越频繁,很多就觉得是孩子在故意捣蛋、不听话……

其实这些行为并什么不是“坏毛病”,而是孩子“生病了”。

1

—The first—

这些“坏毛病”都是抽动障碍的表现

抽动症,学名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容易被误解的疾病。

它是一种不自主地、反复快速地1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运动抽动: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出现的、快速的眨眼、皱眉、张口、伸舌、噘嘴、皱鼻子、点头、仰头、摇头、斜颈、耸肩、移动手指、握拳、甩手、踏步、屈膝、挺胸、收腹、扭腰等或者更复杂的一连串动作。

发声抽动:表现为吸气、清嗓子、咆哮、哼唱、咳嗽、尖叫、叫喊、呼噜声、吐口水、吹口哨、抽吸、乱叫、学动物叫,甚至反复说一句短语或一句脏话等。

而中医则按照患病儿童的常见体质,将抽动症归纳出了4类表现。

脾虚肝旺质:这是抽动障碍患儿最常见的体质类型。腹部抽动比较明显、难以静坐,晚上睡眠不安,经常做梦。此外,TA们还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阴虚内热质:比较喜欢吃煎炸或辛辣的食物,或者因为先天原因,导致身体内热过重。多表现为肢体震颤、手脚发热、口干舌燥、头晕耳鸣等,舌苔较少,或“地图舌”,且大便干结,晚上可能会有盗汗的情况。

脾虚痰湿质:平时喜欢吃甜食或油腻的食物,身体内部湿气较重,舌苔又白又厚,大便可能偏稀,多表现为慢性、迁延、无力的抽动症状。

气郁化火质:这主要是因情绪压抑导致,可能跟学习压力和家长的关心教育缺乏有关。临床表现四肢抽动频繁有力,脏话连篇。

但不论是什么表现,都是孩子们试图缓解这些身体不适的方法,如果强制不让TA们动,往往适得其反,越制止越让TA们更难受,抽动行为也会越频繁、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

—The Second—

男孩发病率更高且无法自愈

抽动障碍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4~8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10~12岁最严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18岁之后,病就能自愈。

病程越长,疾病越复杂,越难治疗,越容易进展为难治性抽动障碍。

时间拖得越久,就会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对立违抗、自伤行为等共病,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及社交,加大治疗难度。

若不及时干预,高达20%的患儿的抽动症状会迁延到成年期或终生。

3

—The Third—

一个防抽专方专治脾虚肝旺

上文已经提过,脾虚肝旺质是抽动障碍患儿最常见的体质类型。

所以分享一个适用面更大的经典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方子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桂枝、茯苓、龙骨、牡蛎、生姜、大枣。

柴胡疏肝解郁,就像给堵住的风口疏通管道黄芩清热泻火,专门平息肝气的躁动;半夏化痰降逆,帮助清理体内的痰湿;人参大枣健脾益气,强壮身体的根基;龙骨、牡蛎重镇安神,让心神安定。

整个方子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既修剪杂乱的枝叶,又给树根施肥,还加固树干,全方位地调理孩子的身体。

但若症状较重,病情更长,可以试试在此基础上加减药材:比如加白芍以增强柔肝缓急的功效;加酸枣仁,着重改善小明睡眠不佳的问题;考虑到孩子肝郁化火,出现烦躁易怒,添上丹皮清热凉血,进一步清泻肝火。

但还是那句老话,方子效果虽好,但具体用药还是需要专业医生根据孩子的体质和症状来调整。

抽动症早发现、早干预,配合专业的中医调理,这些不自主的抽动症状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