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盛开的繁花

碟碟不休的Kevin 2024-02-14 22:26:4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盛开的繁花,无论是王家卫,还是金宇澄。

作为香港电影的一代宗师,腔调十足的王家卫原来是个“土生不土长”的上海人,他的首部电视剧作品便是上海题材的《繁花》,尽管这部王家卫拍出的电视剧与他的电影作品完全不是一个风格。而看过《繁花》原著的观众都会发觉,电视剧版本的《繁花》与原著几乎浑身不搭界,除了几个主要角色的名字。

1.

电视剧《繁花》的别名可以称作“黄河路保卫战”,通过黄河路上各家餐厅之间的勾心斗角来反映当年上海滩的灯红酒绿,使得整部剧集充满了八九十年代港式黑帮片的风格。而金宇澄的原著小说中还有复兴路和淮海路,还有老式里弄和工人新村,全景式展现了那个年代上海滩的市井百态。

有意思的是,小说《繁花》初稿完成于2011年,同年复兴路和淮海路所在的卢湾区被并入黄河路所在的黄浦区。时至今日,那些土生土长的“老卢湾”始终不承认自己住在黄浦区,这种情结被戏称为“反黄复卢”。

其实那个年代大多数普通上海人都不会去剧中黄河路上的高档餐厅消费,在黄河路上花的每一分钱都是为了背后的生意,上海人称之为“掼派头”,而没人会真正在乎吃了什么东西。

2.

毫无疑问的是,电视剧《繁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上海话台词,尤其对于上海观众来说几乎都会选择观看沪语版。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上海出生的香港导演,王家卫并不只是拍出了一部说上海话的电视剧,而且将上海人骨子里的城市文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宝总的精明强干,汪小姐的斤斤计较,铃子的见钱眼开,还有爷叔的深藏不露。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虽然剧中主要演员都是标标准准的上海人,但是说的上海话总让人感觉浓度不够,在男主角胡歌身上尤其明显。除了阿庆这样的专业滑稽戏演员之外,包括胡歌、唐嫣、马伊琍这样的影视明星都是常年在全国各地拍戏,他们说的上海话已经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

画龙点睛的是剧中的范总,一口塑料上海话讲得上海人以为是普通话,外地人以为是上海话,反正所有人都喜欢和范总“嘎山胡”。其实范总才是真正的上海人,所有上海人向上数三代几乎都是范总这样怀揣梦想的“新上海人”,虽然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上海人说着五花八门的上海话,但是共同塑造了这个城市吃苦耐劳和精打细算的城市性格。

以上是我看了半部《繁花》之后的感想

3.

本以为王家卫版本的《繁花》就是在讲黄河路,尽管这半部《繁花》已经足够精彩,然而《繁花》和宝总的故事远远不止于此。

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成就了在黄河路上呼风唤雨的宝总?

70年代末,一个工厂车间小青年阿宝爱上了一个公共汽车售票员雪芝,两个人在热气腾腾的曹家渡洪顺兴吃大暖锅,憧憬着美好的生活。然而再好吃的火锅也没法解决残酷的现实,在势利的上海滩,一个收入微薄的“小青工”怎么可能满足一个眼界开阔的女青年?于是才有了两人的十年之约,雪芝远嫁香港,阿宝拼命赚钱,十年之后的阿宝已经成为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总,而雪芝却变成了在香港半岛酒店打工的服务生蓓蒂。

宝总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来自于他的又一个红颜知己玲子,当年的宝总为了解决设备供应商的矛盾而只身前往日本,当他走投无路之时偶遇了在银座打工的上海老乡玲子,并且在后者的帮助下联系上了日本设备供应商的高层。

出国闯荡曾经是一个时代上海人的梦想,无论是留学还是打工,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从事着各色各样的上海人在那里辛苦打拼,这也成为那个时代上海的标志之一。

4.

尽管整部《繁花》的时间跨度从7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90年代,然而整部剧集的重点是围绕着宝总在90年代的奋斗故事,那个“手机”还被称为“大哥大”的年代。经历了朝气蓬勃的80年代之后,随后到来的90年代是一个充满着梦想的年代,而王家卫的《繁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完美再现了那个并不遥远却再也回不去的90年代。

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成就了经济特区深圳,让曾经的老大哥上海一度落寞,同时也带来了这座城市在90年代的奋起直追。标志性事件便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不仅巩固了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也成就了包括宝总在内的无数人的财富梦想。在《繁花》剧中再现了中国股市早期的各种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行为,中国经济正是经历了90年代的“野蛮生长”之后,才在十年之后的21世纪开出了绚烂的繁花。虽然那是一个没有外卖和微信的时代,但是每个人的梦想不会被房贷所束缚,整个社会到处都充满着机会和挑战。

整部剧集的光影色调也被有意识地调得格外的饱满和浓郁,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仿佛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代表了那个时代在王家卫心中的印象。

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盛开的繁花,始终默默珍藏,因为那是自己最好的样子。无论经历多少风雨,繁花始终盛开,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上海还是上海。

0 阅读:7

碟碟不休的Kevin

简介:一个每年看几百部电影的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