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翠亭事件,宝钗故意栽赃林妹妹?为什么说这完全是无心之举?

云中漫聊趣事 2025-04-30 03:44:41

薛宝钗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并且天资聪慧,博学宏览。

受到贾府上下一众好评。

然而,薛宝钗滴翠亭偷听,被发现后,来了一招金蝉脱壳。顺手“嫁祸“给林黛玉,受到大家的诟病。

红楼梦原著第二十七回。

四月二十六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所以,女孩子们用花瓣、柳枝、绣带编成轿马的。在每棵树上,都系了这些物事。顿时,满园绣带飘飖,花枝招展,燕妒莺惭。

宝钗与众姐妹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怎不见林妹妹?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她来。”说完便丢下众人,一径往潇湘馆走去。

宝钗忽然看见宝玉进了潇湘馆,她便站住。因避嫌,怕黛玉猜忌,宝钗抽身回来,去寻别的姊妹玩。

归途中,宝钗见一双玉色蝴蝶,迎风翩跹,十分有趣。遂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的滴翠亭,她听见亭子内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于是煞住脚,往里细听。原来是芸二爷捡了小红的手帕子,让坠儿代为交还给小红。并再三关照坠儿,一定要讨小红的谢礼,不然不许把手帕给小红。

两人说着,小红突然想到,如果窗外有人,被听见可麻烦了,于是就去开窗。

躲在窗下的薛宝钗慌了神,她担心听了小红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不但生事,而且她还没趣。但是,现在躲也来不及了。于是,急中生智,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故意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亭内的红玉、坠儿顿时都唬怔了。宝钗接着又说,他刚才在河那边看着颦儿在这里,蹲着弄水儿。朝东一绕却不见了。别是藏在亭子里头了。宝钗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寻。口内又说道,颦儿一定是钻山洞去了,当心被蛇咬了。

她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

从整个滴翠亭事件来看。感觉宝钗确实是不光明磊落,做事敢做却不敢当。

王熙凤也曾评价过宝钗,说她行事: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

从宝钗偷听,到小红开窗发现宝钗,虽然时间不长,但宝钗当时的确也有思考过。

那时,她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故意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以便金蝉脱壳。

然而,宝钗下意识地搬出无辜的林妹妹,让她来替自己“背锅”,这实在是太可恶了!

那么,问题来了!

滴翠亭事件,宝钗真是故意“栽赃陷害”林妹妹吗?

为什么我要说,这纯粹是宝钗的无心之举?

云中漫步人生路V,为您继续讲述。

首先:红楼梦里有许多这样的偷听事件。

赵姨妈骂贾环时,王熙凤也偷听过;平儿镯子丢了,贾宝玉也偷听过;袭人和宝玉褒宝钗贬黛玉的时候,黛玉也偷听了。

这次滴翠亭的偷听,从整个过程来看,宝钗是在抓蝴蝶的时候,偶然听到的。

绝非故意偷听,不存在主观恶意。

此外,拿林黛玉做“挡箭牌”,这事也并非只有宝钗一个人。

原著第五十八回。恶婆子骂藕官在园内烧纸钱,要去告她。

贾宝玉拿林黛玉做“挡箭牌,谎称说:“她并没烧纸钱,原是林妹妹叫她来烧那烂字纸的”。

藕官烧纸是违规行为,宝玉这样做,也算是“嫁祸”给了林黛玉,因为这就变成藕官烧纸是林妹妹指使的。

这里我们暂且不管,这对黛玉能不能造成实质性伤害,但是,毕竟宝玉也是“栽赃陷害了”林黛玉。

原著第四十六回,刑夫人替丈夫贾赦去纳鸳鸯为妾。

鸳鸯的嫂子(金文翔媳妇)被平儿,鸳鸯和袭人狠狠地奚落了一番。

于是,她去王熙凤和刑夫人那里告状,刑夫人当下就要质问平儿。

凤姐和手下丰儿,为了保护平儿,顺手拿林黛玉作了“挡箭牌”。

两人一唱一和,说是平儿一直在林黛玉那边,林黛玉总是烦平儿,不可能出现在现场帮腔鸳鸯。

金文翔媳妇只能吃瘪。

其次,小红开窗,事发突然,薛宝钗不可能考虑得很周全。

原文提到,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于是,宝钗去找林黛玉。

也就是说,宝钗这个时候是相当于有“任务”在身上的。

遇到突发情况,她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大概率就是她“任务”中的人物,所以她在这个紧张的时刻,未作思索就喊了林黛玉。

这更像是仓促而为。由于事出突然,无法做过多思考,纯粹是应急反应,这跟故意设计的“栽赃陷害”差得太多。

第三,当时宝钗和林妹妹的关系融洽,并不是情敌,她没有陷害的理由。

从整个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脉络看。

滴水亭事件发生在第二十七回,是故事的前半部分,那时宝钗和黛玉,她俩关系良好。

原著中也提到,宝钗来都中,是为了进京待选。

宝钗的目标更加高远,她是想好风凭借力,让她成为元妃那样的娘娘,并非是嫁给那个憎恶“仕途经济”的贾宝玉。

所谓的金玉良缘,这里的“玉”应该是指皇帝的玉玺,而不是去配贾家的贾宝玉。

而且,原著第五十三回,黛玉还认薛姨妈为干妈,宝钗为干姐姐。

薛姨妈还说,要为黛玉做主,去跟贾母说。让老太太把林妹妹定与宝玉,四角俱全。

所以,当时宝钗根本不是林妹妹的情敌,她没有任何理由去故意陷害林黛玉。

第四,从脂砚斋的评语来说,滴水亭事件是赞美宝钗,而不是贬低她。

脂砚斋赞曰: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

脂砚斋认为,宝钗是去赏春扑蝶,在无意之中,听到了小红、坠儿的对话。

于是顺便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他认为正是宝钗的随机应变,把当时三人的尴尬处境化为乌有。

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庚辰侧批: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

最后,宝钗“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 ”。【甲戌(庚辰)侧批:真弄婴儿,轻便如此,即余至此亦要发笑。】

作者行文,语言轻松自然。

宝钗借林黛玉金蝉脱壳,文中及评语均没有任何表露,是故意陷害的意思。

脂砚斋作为一个更贴近写作时的社会,并且是可能看过完整剧情的人。

他的评价比没看过原著结局,并且不了解当时社会的现代读者更有分量。

所以,他的评语比较可信。

这件事情其实很小,并没有到涉及底线的地步。

只是网络上人们不断咀嚼,不断争吵,发酵得好像很严重一样。

最为关键的是,宝钗为了金蝉脱壳说了黛玉的名字,如果她说的是其他人物,根本不会有这么大的讨论度。

这单纯就是因为涉及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某些元素,才有这么多曲解和讨论罢了。

第五,退一步讲,如果薛宝钗没有说林黛玉,而是自己承认,又会怎样?

小红这件事远没有司棋那么严重。

司棋和潘又安除了表赠私物,私定终生,更甚至幽会入港。

而贾芸给的手帕本就是小红自己的。

首先,小红的这个事情本就不大,宝钗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必然不会去趟浑水,惹得自己一身骚。

其次,薛宝钗是主子身份,小红能对宝钗怎样?她根本威胁不了宝钗。

看鸳鸯撞破司棋那段,鸳鸯发现司棋丑事之后,还要费尽心思去安慰司棋,并赌咒发誓自己不会说出去。

所以,这件事不会给薛宝钗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宝钗想躲的,无非是想避免,撞破时,四目相对的尴尬而已。

第六,从滴翠亭事件的结果来讲,宝钗的做法,不仅没有把任何祸,嫁给林黛玉。相反,宝钗还在不经意间给林黛玉推了福。

一则,林黛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宝玉的痴迷对象。

她在贾府的地位,远比薛宝钗高,小红作为一个丫鬟,根本没有能力给林黛玉造成任何危害。

是啊,小红在宝玉那里做事,她连晴雯,麝月,秋纹都扳不倒,哪里有能耐伤害黛玉分毫?

二则,滴翠亭事件后,小红觉得,林黛玉手中有她的把柄。

她会诚惶诚恐,不但不敢招惹黛玉,更会帮助讨好林黛玉。

而且,滴翠亭事件后,没有任何情况发生,小红平安无事。

小红只会对黛玉更加心生感激。

从客观上讲,宝钗不仅没有把任何祸害转嫁给林黛玉,而且还给黛玉造了福。

综上所述,薛宝钗虽不算磊落之人,但在滴翠亭这件事上,她确实没有任何栽赃陷害林妹妹的理由,这纯粹是无心之举罢了!

0 阅读:0

云中漫聊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