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对杂粮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杂粮种类上,更体现在他们将杂粮融入主食、小吃、汤品的创意吃法中,可谓是将花式吃杂粮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晋北莜面堪称山西杂粮吃法的集大成者,其制作和食用方法丰富多样。制作莜面栲栳栳时,先将莜面用开水泼面,揉至面光、盆光、手光,再取小块面团揉成圆柱,夹于左手食指和中指间,大部分置于手背,留适量在掌心,将掌心面团压在光滑石板上向前推成面片,再用右手掀起面片一头,用食指和中指夹起一甩一卷,卷成小圆筒,竖放在笼屉蒸熟 。蒸熟后的莜面栲栳栳,可直接蘸调料吃,也可与其他蔬菜炒着吃,与羊肉臊子搭配更是一绝,有 “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 的美誉 。莜面鱼鱼则是将和好的面团搓成十公分左右长短、两头尖中间圆的梭形面条,蒸熟后可凉拌或热炒 。
在山西南部,运城人常用玉米面糊糊开启新的一天。别小看这玉米面糊糊,里面的内容可丰富了,有煮得软烂的黄豆、绿豆、红薯块、山药块,甚至还有胡萝卜 。各种食材的香甜相互交融,层次分明,每一口都能品尝到杂粮的独特魅力。
阳泉的红稠饭也颇具特色,它介于粥和饭之间,口感黏稠。制作时,将小米、豆类、红薯、南瓜等食材一同熬煮,熬煮过程中用擀面杖使劲搅拌,让各种食材充分融合 。红稠饭不仅味道香甜,还营养丰富,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尤其是在盂县,人们过生日或在农历初一、十五时,红稠饭更是必不可少的饭食 。
山西人还将杂粮与精米白面巧妙搭配,创造出了独特的美食。比如在小米粥中加入南瓜、蔬菜,煮面条时用炸麻麻花调味,就成了和子饭 。和子饭有菜、有饭、有面、有汤,营养均衡,吃完后能让人浑身发热,抵御北方的寒风。
除了主食和汤品,杂粮还被山西人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吃。炒不烂子就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杂粮小吃,在晋南地区被称为 “洋芋擦擦”,在吕梁地区被称为 “炒擦擦”,有些地方也称之为 “馈垒” 。一般选用土豆、茄子、豆角等,拌入面粉后上笼蒸熟,可以趁热加辣子、西红柿蘸汁等拌着吃,也可以加蔬菜、肉丝、鸡蛋等炒着吃,口感丰富,别有一番风味。
黄米面炸糕也是山西的特色小吃之一,外皮用黄米面制作,馅心有糖、枣泥、豆沙、素食等各种口味 。包好后放入油锅中炸至表面金黄,外焦里嫩,香甜可口。由于 “糕” 与 “高” 同音,寓意步步高升、富贵吉祥,所以一般家中有喜事时都会吃。山西油糕的种类繁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云片糕、枣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称 。
这些花式吃杂粮的方法,不仅体现了山西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杂粮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焕发出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山西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