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数据持续探底,社会结构面临重塑 2025年一季度民政数据显示,全国结婚登记仅181万对,同比暴跌15.9万对,延续了自2013年峰值(1346.9万对)以来的下滑趋势。与此同时,离婚登记数攀升至63万对,同比增加5.7万对。这一现象背后,是经济压力、观念变革与人口结构的三重冲击:
经济大山:一线城市购房成本需耗数十年收入,育儿至成年费用超200万元;
观念颠覆:超60%Z世代视婚姻为“可选项”,丁克接受度十年增长37%;
人口断层:适婚90后、00后较80后减少数千万,性别比失衡余留1752万男性择偶缺口。
国家政策组合拳:从门槛到福利全面松绑 为应对危机,中央与地方近期推出一揽子措施: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 2025年5月新规实施,凭身份证即可跨省登记,剥离户籍限制。截至2月,全国已办理跨省登记49.2万对,如黑龙江-山西异地情侣可就地领证。
整治天价彩礼 最高法明确禁止借彩礼索取财物,多地设婚俗改革试验区。湖北天门等地推出“二孩补贴9.63万”“三孩补贴16.51万”的生育激励。
延长婚育假期 20余省份婚假延长至30天,同步配套育儿津贴、住房优待等政策,降低婚育综合成本。
地方创新实践:从经济补贴到文化引导
经济减负:浙江试点“婚育消费券”,覆盖婚宴、母婴用品;广州对首婚家庭提供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20%。
服务升级:上海推行“婚姻辅导进社区”,降低因琐事离婚比例(占离婚原因68%);
观念重塑:四川启动“幸福婚姻”公益项目,通过影视、社交平台传播健康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