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
你对着镜子精心打理头发
不经意间一瞥
耳朵上竟然冒出一颗红红的“痘痘”
轻轻一碰
钻心的疼瞬间袭来
仿佛有根针在耳朵里乱扎
又或者
某天晚上侧睡时
压到耳朵的瞬间
一阵剧痛如电流般传遍全身
疼得你睡意全无
只能辗转反侧
心里直犯嘀咕:
“这耳朵到底咋回事”?
广卫君提醒
可别以为这只是普通的青春痘
随意挤一挤就能好
这很可能是外耳道疖在“兴风作浪”!
耳朵长“痘”
其实是细菌在“挖地道”
外耳道疖,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外耳道疾病。
简单来说,它就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发生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悄悄潜入你的耳道皮肤,在毛囊或皮脂腺里安营扎寨,引发红肿热痛,形成一个个类似“痘痘”的小凸起。
这些“痘痘”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们一旦发作起来,疼痛程度堪比容嬷嬷的银针,让人难以忍受。
外耳道疖
疼痛起来真要命
外耳道疖的主要症状就是剧烈的、跳痛性的耳痛。这种疼痛不是一般的疼,而是那种让人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的疼。它还会像放射性疼痛一样,蔓延到同侧的头部,让你感觉整个脑袋都在“突突”地跳。更糟糕的是,当你张口、咀嚼或者打呵欠时,这种疼痛会加剧,仿佛每一次动作都在给你的耳朵“上刑”。
如果疖肿长得比较大,堵塞了外耳道,你还会发现自己的听力似乎受到了影响。等到疖肿成熟破溃后,耳道里还会流出脓液,那场面,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而且,外耳道疖还可能引发全身不适,让你感觉整个人都不对劲,甚至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的症状。
这些习惯
可能让细菌“趁虚而入”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外耳道疖找上门来呢?其实,很多不良习惯都可能成为细菌的“帮凶”。
比如,有些人喜欢用不干净的棉签、挖耳勺或者手指去掏耳朵,这样很容易把细菌带入耳道,引发感染。
还有些人喜欢游泳、洗澡时让水长时间留在耳朵里,或者洗头后不及时擦干耳朵,这些都会让耳道变得潮湿,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温床。
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比如糖尿病、贫血等,也可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使得外耳道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
另外,如果你经常戴耳机听音乐,而且音量开得很大,或者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也可能会对外耳道造成损伤,增加感染的风险。
如何预防和治疗
外耳道疖?
既然外耳道疖这么“可怕”,那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预防方面,首先要保持耳道的清洁和干燥。平时可以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但千万不要用棉签等尖锐物品深入耳道内部。
游泳、洗澡后,要及时用干净的棉签轻轻吸干耳道内的水分。另外,要避免频繁掏耳朵,如果感觉耳朵里有异物感或者瘙痒,可以用手指轻轻按摩耳廓,或者用温热的毛巾敷在耳朵上,缓解不适。
治疗方面,如果发现自己耳朵上长了“痘痘”,而且疼痛难忍,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你开具相应的药物,比如抗生素软膏、口服抗生素等。
在治疗期间,要避免挤压疖肿,以免加重感染。同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编辑:温嘉林 程焕映
责编:陈广泰
征稿啦!
广东卫生信息面向全省医护工作者征集原创科普稿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不管你是医生、护士、药师、检验师、麻醉师……只要你能写下你最擅长专业领域的科普,都能投稿!
投稿邮箱:888@838.cn
投稿要求:
稿件需在本平台原创首发;
900-1200字左右;
稿件请标注好作者、通讯员或审稿人等信息;
配图谨慎使用非商用图片;
投稿即默认接受平台编辑可对文章内容、标题、排版等进行适度修改或删减,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稿件征集为公益科普使用,不涉及任何费用;
稿件录用后,平台编辑将通过邮件发回登发稿件链接。
期待您的稿件!
广东卫生信息编辑部
你有过耳朵长“痘痘”的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