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一般都以为是与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相关联的,是该舞蹈中舞者所穿的舞衣,舞者身着羽衣扮仙人之状。这种服饰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也符合当时皇家相信道教的背景。
《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为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而创作的宫廷乐舞,融合了《婆罗门曲》以及龟兹乐舞的风格,与迦陵频伽舞有相似之处,但更为更为轻盈而复杂。
在不断的创作中,《霓裳羽衣曲》成为独立的意象表达,历史上至少有五十余首诗歌涉及这一大曲,内涵主要有盛世象征、亡国之音、仙境象征与爱情象征四大方面,兼具具追忆感念、讽谏纪史、塑造清冷环境与浪漫表达的功效。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等。
五代十国末期《霓裳》歌舞失传,在宋代则存在大曲、曲破、队舞、转踏、词调、乐曲等六种艺术形式。其中宋代《霓裳》大曲是依调填词之作,并未用于歌舞表演;《舞霓裳》曲破、《拂霓裳》队舞与《拂霓裳》转踏的表演形态皆不同于唐代《霓裳》大曲。
尽管没有霓裳羽衣的准确实物,但根据白居易等人的诗歌著作、以及敦煌壁画和考古学的发现,历史学家推测了云裳羽衣的大致样式和制作方式。
一、来源:神话、胡风与皇权的交织
1. 月宫传说与帝王意志
据《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梦游月宫,见数百素衣仙子“舞于广庭”,醒后以西域《婆罗门曲》为基调,融合道教仙音,谱成《霓裳羽衣曲》,并命宫廷织造“霓裳羽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将服饰与仙乐绑定,成为盛唐气象的象征。 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中,舞伎身披长巾、足踏锦靴,衣带随风卷曲,与诗中“飘然转旋回雪轻”的意境高度契合,或为霓裳羽衣的视觉原型。
2.胡汉交融的文化基因
唐代《通典》记载,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婆罗门曲》,其舞衣风格融合波斯锦缎的华美与印度纱丽的轻盈。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联珠对鹿纹锦”,以波斯萨珊风格纹样印证丝路文化的渗透。
“霓裳”之名取自道教“霓虹”仙境,西安何家村窖藏的鎏金飞仙纹银碗,飞仙衣带如云似雾,暗合“羽化登仙”的服饰想象。
二、样式:云霞为裳,金羽为饰
1.形制特征
宽袖与披帛: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着大袖襦裙,肩披轻纱,与白居易诗中“风吹仙袂飘飘举”呼应。敦煌壁画中的舞伎多穿交领长裙,外罩半臂,披帛长逾数米,旋舞时如流云环绕。
渐变色与晕染:唐代已掌握套染技术,吐鲁番出土的“绿地狩猎纹印花纱”以红、绿、黄三色渐变,或为“虹裳”色彩来源。文献中的“霞帔”可能指此类晕色织物。
2.奢华装饰
蹙金绣与珍珠缀饰: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武则天蹙金绣裙,以金线盘绕成卷草纹,每平方米耗金线逾千米;何家村窖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嵌宝金项链,印证杨贵妃“钿璎累累”的记载。
羽衣之秘:羽衣或非真羽,而是以丝线仿羽状纹理。《南齐书》记载,齐武帝之子萧长懋曾命工匠 “织孔雀毛为裘,华贵无比”。唐代《异物汇苑》中亦有 “百鸟毛织裙” 的记载,唐代《乐府杂录》载舞衣“以轻容纱为地,捻金线为羽”,新疆出土的唐代“联珠鸾鸟纹锦”可见仿羽刺绣工艺。孔雀羽线色彩斑斓,光泽夺目,能够为服饰增添一份华丽的质感。可以用孔雀羽线进行刺绣,绣出精美的图案,或者将其作为装饰边,镶嵌在服饰的边缘处,使服饰更加引人注目
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出土的 “孔雀羽织金妆花纱龙袍料”,以孔雀羽线与真金线交织,龙纹在光影下呈现七彩光泽,印证了典籍中 “金翠交辉” 的描述。
三、制作:天工巧夺的唐代织绣
1.织造与印染
缭绫云罗:白居易《缭绫》诗云:“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浙江湖州出土的唐代双面异色绫,正反呈现不同花纹,或为霓裳衣料之选。
夹缬与蜡染:敦煌文书P.2613记载宫廷赏赐“夹缬罗裙”,日本正仓院藏唐代“草木夹缬屏风”,以雕花木板印染,可复现霓裳的繁复纹样。
2.金工与珠宝
蹙金绣:法门寺衣物账记载“武后绣裙一腰,蹙金绣五龙”,每龙用金线近万转,与《霓裳羽衣歌》中“金丝蹙雾红衫薄”对应。
宝钿工艺:西安李倕墓冠饰以珍珠、琥珀、绿松石镶嵌成花鸟,洛阳唐墓出土的玉雕步摇,再现“步摇冠”的摇曳生姿。
四、演变:从盛唐绝响到文化符号
1.唐末散佚与宋代追慕
安史之乱后,《霓裳羽衣曲》乐谱散失,南宋姜夔于长沙发现残谱十八段,却叹“虚谱无辞,梦中犹记”。宋代《武林旧事》载宫廷仿制“霓裳舞衣”,但形制简化,如南宋《歌乐图》中的舞者仅着宽袖襦裙,披帛长度减半。
2.元明清的文学重构
元杂剧《梧桐雨》将霓裳羽衣化为李杨爱情的见证,服饰加入元代织金锦元素;清代《长生殿》中,贵妃衣带长逾三丈,缀满璎珞,北京故宫藏《杨太真霓裳羽衣图》更添戏剧化色彩,已非唐风原貌。
3. 现代复原与文化再生
- 1982年敦煌舞剧《丝路花雨》以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图》为蓝本,设计霓裳为纱质长裙配金绣披肩;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东华大学,以唐代绫罗工艺复刻霓裳,采用数码印花再现渐变色,重现“虹裳霞帔”的视觉冲击。
五、结语:一袭羽衣里的文明密码
霓裳羽衣从玄宗的月宫幻梦,到马嵬坡的香消玉殒,再至今日舞台的翩然重生,其演变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审美变迁。典籍中的文字、地下的遗珍、壁画的残影,如同经纬交织的金线,将神话、技艺与信仰缝合成一袭跨越千年的文化霓裳。它不仅是一件服饰,更是一部流动的史诗,诉说着盛唐的开放、技艺的巅峰,以及人类对永恒之美的无尽追寻。
**注**:文中所有细节均基于《旧唐书》《乐府杂录》《全唐诗》等典籍,敦煌文书、法门寺地宫文物、唐代墓葬出土织物等考古证据,力求学术严谨与叙事生动的平衡。图片来源于可靠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