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还要不要有“一技之长”?任正非和马云的分析,很有洞见

老方说老方说 2025-04-29 10:59:02

我现在就是犯愁这个事,为人父母自然要为子女的前途负责,按照我过去的认识和经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是有一技之长才行。

一招鲜,吃遍天。有个吃饭的手艺才能安身立命,这是传统的观念。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都是强调人生需要有专业的技能。

按照这样的理念和观念指引,不管你是写代码还是开汽车,无论是厨师还是理发师,只要你能够一门手艺钻研下去,那就相当于有了“金饭碗”,人生就是后枕无忧了。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这个世界上,大约90%的人都是这样的想法。

但我后来发现这个理念、观念和做法未必是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我就是在任正非和马云这里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AI时代,还要不要有“一技之长”?任正非和马云的分析,很有洞见

首先,你想一想,究竟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对于公司来说,当然是希望员工是后者,而对于员工而言,当然是前者更好。这里的矛盾,其实主要是看员工自己的想法和改变,毕竟公司也不能百分百做到“人岗匹配”,因为人是会变化的。

其实很多人几十年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他们不清楚自己有什么禀赋和特长,像任正非一样很早就确定自己长板是什么的人,且能够有意识、有方向地向前进,这样的人非常少。

而一个好的公司,就是能够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尝试、摸索机会,让他们得以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公司允许员工有挑选岗位的机会,不用封建包办婚姻式的包办定终身,但过分自由也不好。因此你在工作中要先服从分配,尽快磨合,让思想火花在本职工作中闪烁出来,慢慢爱上这个岗位。”在任总看来,还是要实事求是,这是工作的大原则。

“如果发现很不合适,还有调换机会。但万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哪座山也爬不上,最后被公司淘汰了。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是相对的,不能无限地乱爱下去,不能无限制地调换岗位。”但有的人却是飘浮不定,这个看着好,那个也想试一试,这样就是泛滥了,如果你是达芬奇那样的天才另外说,但你是不是天才呢?

我们讲“爱一行,干一行”,你不爱,你就别干。同时“爱一行,干一行”也要实事求是,比如开发部的优秀高级工程师,要设计当总裁,我认为这种设计不矛盾。如果设计的未来是当医生,我要说你是胡来。不能爱得太多,泛爱,这不行。

还是要有自知之明,老方说人工智能时代有个不变的根本点就是认识自己。想一想,如果人工智能可以胜任大多数工作了,那你的“一技之长”还有多少竞争力呢?下面我们看任正非和马云是如何看问题的。

这个世界的变化是很大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我们改变不了大势,我们只能是改变自己。想起小的时候,会开车还是一件非常有前途的工作,赚钱多,有面子,有几年时间出租车司机都是姑娘优先选择的恋爱和婚姻对象。而等到网约车出来,“司机”的职业含金量就大大降低了。然后又是自动驾驶的趋势,这个职业可能会消失也说不定。

以前我们还有祖传秘方,比如说爷爷打菜刀打得很好,方圆五十里都知道我们家菜刀好,然后孙子继承了爷爷的手艺。在方圆五十里我还是优秀的铁匠,就能娶到了一朵金花啊。那现在铁匠还行吗?现在经济全球化啦。人家用碳纤维做的刀,削铁如泥,比钢刀还好得多。你在方圆几公里几十公里曾经流传几十年几百年的祖传,就被经济全球化在几秒钟内打得粉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给每个人带来了生存的困难,所以每个人都要寻找生存的基点。

企业就是这样,必须是随着潮流前进,不进则退。老方说个例子,比如上网本就是一个典型,从2007到2013,它的周期也就是六七年。它没有做错什么,但随着苹果手机、pad等产品的推出,曾经盛行一时的上网本就消亡了。

个人何尝不是如此?看看四十年时间,多少职业都消失了?华为公司早期还有电话接线员这样的职位(外面打来电话再转接给各部门或某人),而到了现在电话客服都是AI了。还有工厂的流水线工人,也是被AI机器人取代的趋势。

从这个角度看,任正非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我国每年有七八百万大学毕业生,加上中专生大约有1000万,聪明人很多,如果允许差别化的教育,就是姹紫嫣红。一二一,齐步走,同质化就缺少活力,就不易产生天才。”

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注重挖掘孩子、学生的天赋和热情,让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教育的成功。这样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有利的。

有一技之长固然好,多学点其他其实也挺好。

在马云小时候,他父亲也头疼,这个孩子怎么什么事情都感兴趣,没一样东西是精的,这样的性格长大后怎么办呀。但马云仍然是坚持做自己。

小时候,我爸爸说:“马云,你必须要有一技之长,这样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我刚好相反,我啥都懂一点,啥都不精通,但我能把身边接触到的事物都串起来。很有可能过了20年,你的"一技之长"没用了,你不改变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干什么。

他没有一技是有长的,还是什么都想了解,没想到后来他所有都学就变成了他的强项——做老板做企业,“无用只用”反而成了大用。毕竟对企业家来说,“一技之长”往往意味着“一叶障目”,不容易有全局观。

好奇心很重要,世界这么大都得出去看看,行业那么多,为什么不多学学呢?一技专长固然好,多学学其他其实也是挺好的。马云在公司就要求员工保持流动,轮岗制度,就是让员工可以多一些历练,看问题看工作看世界多一种视角。

在马云成功之后,因为看见而相信,他父亲也开始觉得多点专长也是好的。从这点来看,马云什么都想尝试,又是唱歌又是演电影,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丰富、增加对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毕竟时代不一样了,旧的观念未必能够适应新世界的需要。多专一精比一技之长要好,知识面宽一些,视角就多一些,在长板的基础上拓展见识才是正确的做法。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必须克服“盲人摸象”的局限性。

阿里前COO关明生曾指出,专家型创业者就容易把他的长处变成局限。毕竟企业是需要均衡能力的,老板应该是多元化思维,海纳百川,把各种各样的人搭配好,让他们人岗匹配,人尽其才,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合力。

治大国如烹小鲜,管理者的贡献也是伟大的,因为他能够处理好协调和均衡的问题。这里面必然会有很多的沟通、理解、说服和妥协,如果是困在了自己的执念和偏见里,就很难团结众人。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团结队伍,他又怎么能够取得事业成功呢?

但人都是虚荣的,而且老板和管理者都容易自大自负,都有把功劳都归于自己的冲动,在他们心底深处和潜意识里,其他人都是自己的辅助,可有可无,就自己最重要,自己是最厉害的,这就是孤胆英雄打天下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人通常能力强,喜欢单兵作战,哪怕很辛苦也乐在其中,因此他们不喜欢、不擅长跟别人配合,不怎么愿意沟通,带队伍是“乾纲独断”的习惯。如果一直是顺境还行,甚至有效率高的好处,但如果是遇到逆境,那问题就很大。我们知道,逆境才是创业的常态。这就是很多创业者成为公司发展天花板的一个重要缘由。

所以唯有超越自我的狭隘和局限,才能做到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带好队伍。不管任正非还是马云,他们都进入了超我的境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做到了更高层次的“无我”。

不是同人工智能比智力,而是比理解力和想象力。

相比人工智能,人的优势在哪里?在AI时代,“一技之长”的价值其实在于一个人对自己所在领域的洞见和想象力。马云建议年轻人提升“三观”,是很有道理的:

第一,未来观,站在以后看现在,要对未来的变化和发展有判断;第二,全局观,要对多种行业、领域有了解;第三,世界观,也就是全球观点,大局视野。

人在年轻时候就是要多看多学,同时有一到两个很专业的方面就非常有竞争力。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的意思。

我觉得,知识是可以学来的,但智慧靠体验,智慧一定是在体验的过程中增长的。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事情是人类能做到的,机器做不到的;什么事情是机器能做到的,是机器能做好的。想明白这些,面向未来,人类就没有必要害怕机器,机器是不可能取代人类的。机器不应该成为人的对手,机器和人只有合作,才能解决未来的问题。

现在学校大都还是学习知识的模式,但人唯有通过体验才能感悟智慧。这让我想起了马斯克的一个理念,他就认为教学应该“以问题为重点”,而不是以工具为重点。

比如,如果想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拆开,把每个零部件都研究一下,然后再组装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工具呢?螺丝刀、扳手,以及其他各类工具。这样一来,你就能知道这些工具的作用了。但如果反过来,让你先去上一堂关于螺丝刀和扳手的课,那效果就很差了。

要知道人类大脑的进化方式是记住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所以一定要建立关联性,否则要是太抽象而且感觉无关紧要的话,让大脑去记忆的过程就会很痛苦、也很困难。关于这点,我们还可以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

“为什么我们总是落后?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仰望星空,没有全球视野。你看不见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把握不住世界的脉搏,容易被历史所抛弃。”

见识比知识重要,现在我们其实已经把大量的知识和记忆交给机器了(如手机、电脑和AI),而解放出来的大脑资源用来做什么呢?就是拓展视野,寻找方向,与时俱进。

同时,仰望星空和埋头实干是矛盾的统一,这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抬头看路,一方面又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其实没有后者,前者也是看不清的。只有躬身入局,深入其中,才能对很多东西心领神会。任正非就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才形成很高的战略理论的,板凳一坐十年冷,虚实必须是结合在一起。

华为的管理干部有“之字形成长”的机制,我们看华为高层基本都是在多个岗位历练过,对公司的重要部门和业务都有认识,这样才能形成全局观点,在做决策的时候能够实事求是,抓大放小。一个人的转岗经历会增加了其眼界和阅历,对各个业务场景有体会,看清了,也就容易做出趋于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了。

量由识长,德随量进。古人说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以及阅人无数,都是强调知行合一,提高见识。不然的话,哪怕一个人很聪明,他也看不破红尘。在面对人性复杂和社会变化的时候就缺乏足够的驾驭能力。实际上创新就是关联,触类旁通就是把原来不知道、不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

所以见多识广是很关键的,如果你只知道一件事,你就不知道所有事。毕竟这个世界不是孤立的,我们都是在一个巨大的生态体系之中,彼此有联系,区别在于多少、大小的程度不一样。管理者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就做不到提纲挈领和高屋建瓴,也就不能做决策。事实上,每个优秀的管理者都会构建出自己“点、线、面、体”的思维框架。

而很多人的麻烦在于,年轻时候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什么都不深入,什么都是浅尝辄止:

到了办事处看不起维修工作,就急着要做市场,要当副主任、主任,结果什么也没干好,理想也没实现。制造部的人也不甘落后,争着上市场,我与他们谈话,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到市场部淘汰很快,也许一二个月就退下来,再回到制造部,还不如当初留在制造部做好适于你发展的工作。

什么叫专家?就是要做专,要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专家的“劳动”可能少但贡献可不低,“就像煮面条一样,就差点味精,那把味精一放,面条好吃了,就可以卖多一点钱。专家就要去做那道‘味精’,去支持前方,直接参加作战,作战成绩是比较客观的。”专家必须要有真知灼见才行,“李云龙式的干部是实战出来的,不是考试、述职评出来的。我们要的是粮食,不是电影里面的军服帅哥,军服帅哥不能打仗有啥用。在阿根廷讨论时,代表处愿意出2000美金一天买一个专家,说明这样的专家就是真的抢,大家不抢的就不是真专家,就要降级降薪。”

因此,这里面有个顺序和提升的过程。老方说一个人就是要在年轻时候多尝试,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两年或两三年,而在认准一个领域后,就必须能够“板凳一坐十年冷”,有一两万个小时的钻研和修炼,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扎根和提升,拓展知识面,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提高洞察和见识,让自己具备高屋建瓴的认识高度。不如此,就当不了决策者。

很多人的麻烦就是年龄大了还是一个技能和经验用了几十年,所谓熟能生巧,但其实是僵化和陈旧,生不出“巧”来。所以年轻时候不要投机,要去好的平台参加循环流动,但你也要注意马斯克所说的那种陷阱,“在很多大公司里,流程变成了思维的替代品。公司鼓励你像复杂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一样做事,坦率地说,它能让你留住那些不那么聪明、不那么有创造力的人。”

总而言之,永远不要低估了自己的潜力,我们可以学会任何需要学习的东西,不要自我设限,在我看了,90%的人的90%的潜力都没有发挥出来。于是一辈子蹉跎,浪费了自己的才华,这是非常可惜、可叹的事情。AI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让生命充满精彩和有趣,创造很多意义出来。

2 阅读:91

老方说老方说

简介:互联网创业者,喜欢分享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