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1 日至 28 日,我国气象科研领域迎来一项重要突破 —— 首个索道云边界观测试验在庐山云雾物理综合试验基地成功举办。此次试验由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导,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焦 “基于索道等多源观测的庐山低云边界宏微观特征及气溶胶 — 云滴核化过程研究” 课题。
在试验过程中,科研人员借助庐山索道,搭建起移动气溶胶 — 云雾观测平台。平台搭载的专业仪器穿梭于庐山间,收集云边界的气溶胶、云滴和气象要素等关键信息,获取垂直剖面数据。通过将索道穿云观测与地面遥感观测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云 — 气溶胶相互作用及低云形成机制,还开创了研究云内外降水微物理特征和机理的新方法,在气象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云,作为天气演变和气候评估的关键因素,一直是气象科研的重点研究对象,而云边界在云层与地表的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次试验负责人、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研究员段婧表示,该试验沿山体坡度垂直方向开展穿云观测,能直观获取云边界及云内微物理结构特征,为剖析云的生消规律、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提供一手资料。同时,试验所研发的车载 / 机载观测设备搭建起国内首个索道云雾观测平台,推动了云粒子全息和成像技术在云雾探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庐山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气象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这里年平均相对湿度达 78%,年平均雾日约 200 天,为云雾研究提供了丰富样本。庐山云雾物理综合试验基地拥有 6 个观测站点,构建了国内领先的云物理观测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设备研发企业参与。
此次试验的成功开展,为深入了解东亚季风区云雾降水形成机制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后续,相关研究成果有望提升该地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性,还能为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打造更美好的气象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