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型罕见、存世量少,断代为清早期的黄花梨翘头桌长110宽40高81厘米,底部装霸王枨,迎面设浅抽屉。
方材霸王枨三弯向上,一头接腿子内侧,另一头连在桌底。
弯腰回望,霸王枨蜿蜒蛇行,划出流畅的S线,支撑在穿带下面,再钉竹木销固定。
面心板背面安穿带三条,居中的一根明榫出头,被抽屉遮挡不得见。
抽屉架构造比较简单,前后牙条之间安顺枨两根,内侧上角挖去,使断面呈L形,较矮的上表面与牙条平齐,抽屉两边在缺口里滑动开合(下图)。
桌底还发现了一处比较特别的地方,牙条下缘倒成弧形,贴身近坐时大腿更舒适。另外,前后牙条各安穿销一枚,减少闪错带来的抽屉架松动。
三根霸王枨、三条穿带加一副抽屉架,桌子底部安排得满满当当,却不凌乱拥挤,反而井井有条。
从总体到局部,翘头桌底部都显得很新,过去的老底基本被清理打磨,尤其是抽屉架部分,新崭崭不容易判断是原装还是后配。
左边穿带上面还拼接了一角,部分构件的边角也被重新取线,力尽所能修整到最佳状态。
此时的关键在于,保留历史旧迹老底几乎无存,如何证明抽屉是原配还是后改呢?
其实这也不算难,高束腰通常会嵌入边抹和牙条上的槽口里,只须取出抽屉,看看抽屉脸上下对应的表面,有没有凹槽或被填堵的痕迹,便可一目了然,结果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