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撰 | 中国一汽工会
主笔 | 葛帮宁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 编者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榜样。
在中国汽车业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一代又一代汽车人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用辛勤的汗水、坚韧的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开创并谱写着中国汽车业创业、转型、创新的壮美篇章,而劳模先进就是其中的代表。
值此五一劳动节之际,从今日起,帮宁工作室以中国一汽为代表,推出其各时期劳模先进人物事迹系列综述,以此致敬中国历代汽车奋斗者,展示一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奋进的创业史,更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
系列综述摘自《永远的奋斗者》,该书由中国一汽工会编撰,帮宁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葛帮宁、李国政主笔。

1953年7月15日,长春市西南郊孟家屯,长春第一汽制造厂正式动工兴建,上万名建设者齐聚,吹响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号角,伟大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从此在一汽生根发芽。
这些建设者来自全国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例如,锅炉房主任温恒德来自河北行唐,到一汽之前是热河省合作社总社科长,来一汽时已经46岁;技术员李龙天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即加入汽车工业筹备组,1952年调入一汽;技术处的姚贵升原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物资分配局,1953年调到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材料科,同年划归一汽……
在这些建设者中,有不少其他省市的劳模,例如何文安、王德福曾是天津市劳模。他们都是响应国家号召,为了一个共同的使命而来——建成我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



▲胡连荣:创造出“挖内眼管刀”,提高工作效率30倍,确保了解放牌汽车按时投产,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加快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党中央集中资源建设一批工业项目,而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因此建设新中国汽车工业被率先提上了议程。建设一汽就是为了弥补我国汽车制造工业的空白,中央还下发指令,要求“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地支援一汽建设的热潮。
1953年前后,全国各地支援一汽建设的队伍来到长春。据统计,在一汽筹建之初,中央和东北局选调了679名干部,搭建起工厂领导班子,又从全国20多个省市选调、招聘了一批过去从事过汽车维修和机器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还动员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来一汽参加建设。
这些人在建国初期“产业报国、工业强国”使命的感召下,放弃了原来舒适的生活和工作,不远千里来到祖国东北,在资源极度匮乏、环境非常恶劣的条件下参加到一汽建设中。
从1953年到1956年,这支建设大军仅用了3年时间,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提前半年完成了建厂目标。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CA10型载货车正式下线,新中国汽车业实现了0到1的突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圆了无数人期盼已久的汽车梦。
继解放载货车之后,1958年5月12日,新中国第一辆轿车“东风”出厂,9天后,“东风”轿车开进怀仁堂后花园。同年8月1日,“红旗”牌高级轿车面世。
1953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一汽创业成长期。这段时期,一汽不但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建设成了亚洲最大、具有生活配套设施的汽车生产基地,还实现了从有到大的蜕变。到1978年,一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最大的生产企业,年产能从3万辆迈进6万辆,25年累计生产汽车74.1万辆。
一汽这段时期创业成长,离不开一大批从祖国各地来的建设者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他们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真实写照。
他们当中,有不少像何文安、黄林森、刘耀宗等这样懂技术、懂设备的工人,也有不少像李文龙、彭映蓉、沈惠敏等一毕业就投身于一汽建设的技术型人才,还有不少像温恒德这样,兢兢业业做好后勤工作的人。创业者们带着“为有豪情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在一片荒芜大地上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奇迹。


▲张连仲:设计和制造30多项设备,在节省人力、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1979年获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
据初步统计,在这25年中,一汽涌现出12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仅1956年一年,就有刘耀宗、胡年荣、温恒德、王继义、李龙天、关麒麟、沈惠敏、毛儒宝等8人获此殊荣。
这些劳模先进凭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一汽如期投产作出卓越贡献:胡年荣提出的“掏内眼管刀”,在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刀具的磨损量;王继义大胆采用三点定圈加工方法,提高功效51倍,完成热处理车间贯通式渗透炉的煤气分离重点铬钢管加工任务,为解放牌汽车按期出厂赢得了时间……
当时的一汽天地广阔,每个人都可大有作为。在这幅等待描绘的蓝图上,来自各行各业、背景迥异的建设者们,从老到少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的机会。


▲沈维权:利用废材做成钢材流动架,创造人吊合装操作法,减轻装卸工劳动强度,使工作效率提高一倍。不怕艰苦、勇于挑重担,人称一汽“铁老沈”,1957年获吉林省先进生产者称号
这一时期的12位全国劳模中,最年轻的是底盘车间齿轮工部调整工刘耀宗,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时才20岁,距离他调入一汽仅一年时间;最年长的,是一汽当时的锅炉房主任温恒德,来一汽之前他是河北行唐县一等人民功臣,1956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时,他49岁,近知天命之年。
此外,该时期一汽有228人次新获得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他们大多是来自基层的建设者,多为生产一线、技术中心的技术员和工人,还有部分来自行政后勤、职工医院、职工大学等。
今天,从这些劳模先进身上,人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以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付出,用智慧和汗水为一汽创业成长贡献力量,在一汽初期发展历程上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勇于超越的技术尖兵
在一汽刚创建时,国内汽车制造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除少数外国专家外,大部分一汽建设者都缺乏大规模生产汽车的经验和技能,一汽面临缺人才、缺技术、缺经验、缺资源的“四缺”极端困难局面。
以李龙天、彭映蓓、沈惠敏、姚贵生等为代表的技术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硬是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为“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解放牌汽车如期投产赢得了时间。
其中,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的李龙天和同事一起,通过精心钻研和反复琢磨,攻克了当时国内无人掌握的专门加工螺旋伞齿轮的格里森设备,生产出国内第一批为摩托车配套的齿轮产品,被称作“格里森专家”。



▲姚贵升:中国一汽用钢领域学术带头人、中国汽车用钢体系创建者,为解放牌汽车用钢国产化立下汗马功劳,199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以姚贵升带领结构钢科研小组,试制出符合我国资源条件的锰硼钢,把汽车用镍量减少到原设计的1%,用铬量减少30%;他带领小组与鞍钢和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合作,开展含磷冷轧钢板研制并取得成功,每辆车降低材料消耗11公斤,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些技术尖兵以创业者的姿态,突破技术瓶颈,填补了我国在汽车工业技术上的空白,突破了建厂、东风牌轿车及红旗牌轿车投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在物资匮乏时期为一汽节省大量原材料,提升了经济效益。
例如,铸工一车间技术员彭映蓓通过反复调试,把碾砂机自传一周的时间从97秒缩短到27秒,操作人员从14人减少到4人。
正是他们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的勇气,一汽第一辆解放牌载货车才能如期下线,第一辆东风牌轿车和红旗牌轿车的诞生,背后也都有他们的心血和付出。

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
一汽创业时堪称“一穷二白”,然而,扎根生产一线的工人们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在学中干、干中学,破解生产瓶颈、总结特色操作方法,实现了技能突破,一汽打赢“三年建厂”攻坚战的军功章里,有着他们的巨大贡献。
例如,机修车间车工、班长胡年荣独创“掏内眼管刀”,把加工一根镍铬矽耐热钢管的效率提升了30倍,刀具磨损量从7%下降到1%,提前6天完成了热处理车间交给的加工任务,确保解放牌汽车按时投产。他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后,全厂掀起“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加快了建设和生产的速度。



▲过仲珏:为解放牌汽车投产自制简易设备,完成上百种汽车电器试验、鉴定。组建了当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电器度试验室,完成我国第一辆高级轿车及各种车型的电器总成设计、试验任务,1957年获先进生产者称号
19岁的刘耀宗虚心学习齿轮机床调整技术,在苏联专家没来之前,提前掌握了格里森调整技术,实现调整百次“无事故、无废品、不损坏工具”。
在那个技术、经验都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些劳模先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助力自己和其他人精进技能、实现了人生价值,还影响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一汽人不断精进专业,在突破中提升工作质量。
此外,当技术出身的劳模先进在一线“冲锋陷阵”时,也有很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一起建设好一汽这个大家庭、巩固好大后方。

▲陈岱山:1971年,他在工厂一次灭火战斗中,奋不顾身抢救国家财产,光荣牺牲,中共吉林省委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来自一汽职工医院的护士孙桂英,在岗位上苦学医疗护理知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爱厂如家的工作作风,不计较个人得失,悉心照料病人,对工作尽心尽力,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赞扬。1954年,她被吉林省政府授予一等劳动模范称号,是一汽第一个省部级劳模。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汽有很多人像孙桂英那样,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和热血,克服种种困难,为一汽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做好炊事、保育等后勤保障,让冲在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
为了满足冬季取暖的需要,负责锅炉房的温恒德在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技术的情况下,组织100多名锅炉工边学边干,吃住在锅炉房,几个月没回家,确保锅炉房正常运转,保障了建厂工期。福利处第一托儿所保育员张士珍、采购科采购员王敏福、消防队司机胡友林等,都爱厂如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张国良:实现“细长轴压光刀架”“深孔精密加工”“花键冷挤、冷滚打”等几十个技术革新项目,是一汽建厂早期就成名的金属加工技能高手,被称为“刀具大王”,199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回顾1953年至1978年期间一汽榜样的事迹,也是在重温中国汽车工业和一汽的创业史。从12位全国劳模和38位省部级劳模在那片荒地上战天斗地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艰难起步。他们的事迹折射出那代汽车人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的情怀,和面对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的精神,特别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七十余年来,这种精神一直在一汽传承,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一汽人不畏艰难、创业创新,是支持和引领一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大到强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