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北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催生了全球最大的打工群体,也造就了世界上最多的留守儿童。因为条件所限,很多外出打工者并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在当地上学也不方便,因此,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交给老人照料。
但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关爱。也需要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尊重。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他们也非常需要接受美育熏陶,发现和发展自身潜能。5月31日上映的《花儿与歌声》,就把镜头对准了农村留守儿童,展现了一个音乐创造奇迹的感人故事。影片由蕾子执导,原著小说作者孟宪明担任编剧。
上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范大强(刘晨毅饰)因与同学产生误会,一气跑到广州,在这里,他巧遇了失明的小姑娘心明(魏歆惠饰)并将她带回老家。为了让妹妹和正常孩子一样开心成长,大强和奶奶(周金凤饰)用尽了各种办法,支教老师高虹(赵倪僮饰)和校长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就在高虹老师的音乐课上,心明的心门被打开,她的人生命运也就随之改变了……
在这个无数人感慨投胎远比奋斗更重要的年代,如果出生在贫困家庭,还天生就是盲人,那这一辈子注定要暗无天日?
在这个无数人争相涌向一线城市的年代,如果支教捞不到名利,很多人当然只愿意下下表面功夫。
但高虹,却把这些山村孩子,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般。
她会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她会想办法让孩子与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会千方百计改善他们的学习条件,她会走十几里山路去做家访。
更重要的是,她不光传授孩子们知识,还用积极向上的快乐情绪感染他们,用音乐帮他们提升素质,用新美育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一生。
而她在乡村小学显得大胆超前的举措,不仅让所有孩子受益匪浅,更完全改变了一个小姑娘的生活轨迹。
音乐是一门无比神奇的艺术,全世界的儿童,不管学的是什么语言,在好莱坞或印度电影歌曲伴奏下,一定都能开心起舞。
《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需要改变的是一群顽劣不化的“问题儿童”,而本片中,高虹老师只是想培养和熏陶山村孩子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但没有想到的是,心明却有着特别突出的音乐潜质。
真是应了那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还能给你打开一扇窗。
可是,如果心明的眼睛能治好,那她的未来,不才算是真正的光明吗?影片剧情高潮的处理方式,无疑能感动更多的观众。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花儿与歌声》的表现形式却不乏浪漫。它丝毫没有哭穷卖惨的倾向,没有明褒暗讽的作派,没有自暴自弃的气息,而是用乐天自信的精神风貌,展示出乡村孩子的善良、纯朴与不易,支教老师的敬业、聪慧和执着。
片中几首歌曲的选择颇见功力,曲调绵长悠远,朗朗上口,演唱难度也不大,很适合小朋友们。配合他们稚嫩但纯真的面容,这样清澈的歌声,才能洗涤我们的心灵;这样质朴的演唱,才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年轻导演蕾子的镜头语言运用纯熟,摄影机下,农村空旷高远的天空,曲径通幽的小路,峰峦叠嶂的山谷,清澈见底的荷塘,与大都市光怪陆离的高层建筑形成了鲜明反差,也让大都市的孩子,对农村有了新的、不一样的理解。
电影圈的人都知道,孩子、动物和水的戏份是最难拍的,而《花儿与歌声》中大量启用了小演员,很多还是“素人”,他们却以自己本色质朴的表演,让影片显得自然亲切,又真实感人。
范大强初看是个桀骜不驯的问题儿童,一不开心就扔下失明的奶奶离家出走。但在他倔强的外表之下,也有一颗细腻的心。他为妹妹制作盲杖,烧制泥字,带她去野外听风景的情节,处处透着温暖和关爱。当他知道妹妹的眼睛有可能复明时,更是想尽一切方法去筹钱。
饰演心明的小女孩更不容易,她不但要扮演盲人,还要展示出对命运的不屈,对世界的热爱,对音乐的敏感,这对一个六岁孩子显然要求很高,幸运的是,在导演的调教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她完成得很好,真的就像个小天使。她和小羊的情谊,更构成了影片中一大催泪元素。
而饰演高虹、奶奶和校长的演员,也做到了恰如其分,不着痕迹的表演,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很多光彩,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间大爱。其实很多父母因为忙于工作,一定程度上也让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在国际家庭陪伴日之际,这样一部影片来得可谓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