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伟人毛主席视察安阳时特意参观了袁世凯墓地,当有人提议平掉时,主席为何却说要好好保护?

樱桃汁百味 2024-05-16 15:36:52

1952年,金色的阳光洒满中原大地,毛主席在一次视察途中来到了历史底蕴深厚的河南安阳(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这位深谙历史、酷爱探寻古迹的伟人而言,安阳无疑是一处绝佳的去处。

他先是踏足了那庄严而古老的岳庙,感受着岳飞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随后,他又来到了殷墟,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起源的土地上,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参观完安阳古城后,已是夕阳西下时分,但毛主席的兴致依然高昂。他的目光仿佛能穿越时空的尘埃,看到这座城市过去的辉煌与沧桑。稍作休息后,他做出了决定,要去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方——袁世凯的陵墓所在地。于是,一行人在暮色中乘车前往了太平庄北侧,那片被玉带桥和牌楼环绕的广场。这里,便是袁世凯的陵墓——袁林。在潘复生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步入了这座历史遗迹。谈及中国近代史,袁世凯无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他的生平充满了争议与传奇,他的选择与决策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站在袁林的门前,毛主席陷入了沉思。他或许在思考这位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或许在思考历史的沧桑变迁对后人的启示。夕阳西下,晚风轻拂,毛主席的身影在袁林前显得愈发高大。他站在那里,仿佛与这座陵墓、这座城市、这段历史融为了一体。那一刻,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伟人与平凡在这里共鸣。

让我们回到1916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袁世凯,这位曾经的清廷重臣,在辛亥革命后,凭借强大的北洋军实力,一度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实际掌权者。然而,他野心勃勃,最终选择了称帝,这一决定让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国多地爆发了反对他称帝的起义,原本与他紧密合作的列强也开始弃他而去。袁世凯的处境急转直下,他的权力被一点点剥夺,最终被迫放弃了称帝的念头。然而,这一切的打击并没有结束,他的身体也在这连串的打击下逐渐垮了下来。

1901年,袁世凯的母亲病逝,他身为山东巡抚,因八国联军入侵而无法回家料理母亲的丧事。后来,他立下大功,被慈禧太后升为直隶总督,并得到了给母亲封为一品诰命的赏赐。

然而,当他带着这份皇室的封赏回到家乡,打算为母亲办一个风光的葬礼时,却遭到了家族中嫡长子袁世敦的强烈反对。

袁世敦坚决不同意让袁世凯的母亲葬入祖坟正穴,认为她作为妾室,死后不得与嫡妻一起和其夫夹棺并葬。这一决定让袁世凯十分生气,他与袁世敦大吵一架,但最终未能改变袁世敦的想法。这场争执让袁世凯在家乡父老面前丢了面子,也让他与家族决裂,并发誓再也不回项城。

从此之后,袁世凯对于自己的家乡以及家族的事情都采取了有意无意的忽略态度。在他的心中,安阳这片土地才是他真正喜欢和认同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许多重要的时刻,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回忆。

早在童年的袁世凯,心中就已埋下了一颗对安阳的向往之种。他听闻过这片土地上有个名叫洹上村的神秘之地,那里曾是商朝名相伊尹隐居的所在,后来更因伊尹被商王迎回朝内而流传下一段佳话。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在袁世凯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令他自豪的是,袁世凯一直将汉末时期的大军阀袁绍视为自家的远祖。袁绍,那位从安阳发迹的英雄人物,其传奇般的经历不仅让袁世凯心生敬意,更让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因此,当与袁家决裂后,袁世凯将安阳视作自己的精神故乡,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袁世凯并没有选择回到他的故乡河南项城,而是留下了一句遗嘱:“扶柩回籍,葬我洹上。”这句话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为何他会拒绝归葬家乡,而是选择了安阳这片土地呢?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袁世凯与家乡之间的一段复杂情感。袁世凯本是庶出,7岁时被过继给叔父袁保庆,尽管他在袁家一众子女中能力最为出色,但封建等级森严的清代社会,他的出身让他在家族中的地位并不高。

为了这份情感,袁世凯不惜花费重金,在洹上村一带购买了大量土地,将其作为自己的私产。他甚至将北洋陆军的阅兵仪式放在安阳举行,以此彰显自己与这片土地的紧密联系。

1908年,当袁世凯因政治斗争被载沣打压,被迫回乡养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安阳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这里交通便利,离京城又不远,他可以在此时刻关注着京师的动向,为未来重返政坛做好充分准备。正是基于这些深厚的情感与特殊的经历,1916年,袁世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将自己安葬在这片挚爱的土地上。他的陵墓静静地矗立在安阳,见证着这位历史人物与这片土地之间跨越时空的情缘。随着袁世凯的离世,北洋政府内部陷入了一片混乱。尽管他在生前曾一度权倾朝野,甚至试图称帝,但死后却面临着如何给他一个体面的结局的难题。毕竟,袁世凯的所作所为,早已引起了天怒人怨,但他的地位又不得不让人给予一定的尊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洋政府决定给袁世凯修建一座陵墓。他们派出了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前往安阳进行初步勘测。田文烈在安阳的洹上村一带找到了一个风水极佳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且远离尘世喧嚣,正是理想的安息之所。段祺瑞、黎元洪等人得知后,立即下令拨款修建陵墓。他们不惜花费重金,从德国请来了设计师进行整体规划。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耗费了70多万银元,袁林终于正式修好。然而,关于这座陵墓的称谓,却引发了一场争议。按照古代帝王的礼仪,陵寝应该被称为“陵”。袁世凯虽然放弃了帝号,但他在生前确实是称帝了。因此,一开始有人就想要称其为“陵”。然而,当时讨袁护国起义才结束不久,人们对于袁世凯称帝仍然无比反感。段祺瑞等人又不断打着共和的旗号,于是他们巧妙地采用了同音字“林”来称呼,避免了直接采用“陵”的称谓。

虽然称谓上没有了帝王陵寝的荣耀,但在建造过程中,这座墓却基本是按照帝王陵寝的规制来的。整个建筑群仿照明清帝王陵墓,主体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糙石桥、清白石桥、牌楼门、望柱、石像生、碑亭、东西值房、堂院大门、大丹陛、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墓地以神道作为中轴,中央是一座由六根方柱形钢筋水泥石柱筑就的洋式风格高大牌楼。

穿过了牌楼,神路两侧是对立着的华表、石马、石虎、石狮、石雕武将、石雕文臣等。这些石雕仪仗队,按照“帝王”的规格,为袁世凯墓增添了庄重与威严。碑亭内也与帝王陵墓一样,由巨大的赑屃背负着墓碑,上面有徐世昌亲笔题写的“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

然而,有趣的是,墓地区域虽然是按照传统帝王陵墓设计,但袁世凯的大墓却是仿照美国总统格兰特的墓地修建的。这座大墓内包水泥、外砌石墙,呈现出独特的欧式风貌。这样的设计,不得不说是对袁世凯的一种讽刺。他一生曾多次变换立场,一会儿拥护清廷,一会儿支持革命,一会儿又推崇西方共和,最后兜兜转转又渴望自己称帝。这样的复杂性格和多变立场,在他的陵墓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多年后的1952年的一个下午,毛主席带着一行人来到了袁林。他对于袁世凯的事迹十分了解,因此一进入陵墓,便带着大家四处参观。尽管偌大的袁林要想一下子参观完确实是难事,但毛主席却兴致不减,一路走一路讲解。他详细地介绍了袁世凯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让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参观过程中,毛主席注意到大家已经疲惫不堪,便提议找个地方休息。在休息时,他再次向大家讲述了袁世凯的故事。他提到袁世凯如何从天津小站练新军起家,混入维新派,骗取光绪的信任;又如何在戊戌变法时两面三刀,出卖维新派;以及他如何玩弄手段,窃取革命果实并最终导致众叛亲离。毛主席的这番话,让众人对袁世凯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和不满。然而,当有人提议要平掉袁世凯的坟墓时,伟人毛主席却笑了。他说道:“不要平嘛,要把它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嘛。”这句话让众人感到意外,也让他们意识到毛主席的深邃思考。他认为,虽然袁世凯是一个罪人,但他的陵墓却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让人们更好地审视那个时代和那些风云人物的过往。毛主席的这番话,让袁林得以被完整保留下来。几年后,安阳博物馆也设立在这里,袁林的价值开始被深入挖掘。经过多次修缮和保护,袁林成为了一个热门景点,吸引着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除了历史价值外,袁林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采用了中西结合的设计方式,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国内已经较为少见,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每年这里都有国内外大量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和交流。

0 阅读:48

樱桃汁百味

简介: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写一些大家爱看的东西